第三課時 深化認識 發展認識教案
第二,主觀認識要同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踐相符合。與時俱進,達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當客觀實踐的具體過程已經向前推移的時候,主觀認識應當隨之轉變;如果認識仍停留在原來的階段上,就會犯思想落后于實際的錯誤;當客觀實踐的具體過程尚未結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充分暴露展開,向另一具體過程推移轉變的條件還不具備的時候,如果硬要強制推移,就會犯冒進的錯誤。
第三,學習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簡單輕易的過程,而是需要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由少到多,由淺入深,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把握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融會貫通。要對每一個知識點達到全面準確的掌握,了解其適用范圍以及與之相關知識的聯系。理解每一個知識點層層深入,逐漸擴展。對知識要從整體上把握,摸清所學知識內容及其內在聯系,使知識構成網絡,并了解每個知識點在系統網絡中的坐標位置。這樣掌握的知識,具有整體性、深刻性的特點,會幫助我們實現知識結構的優化。
[課堂小結]
今天這一節課我們主要講了兩個問題:一是,認識的一個過程包括兩次飛躍,由實踐到認識(即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把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又由認識到實踐(即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去),發揮認識的作用,并在實踐中使認識得到檢驗和發展。二是認識是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發展的。不僅講了結論,而且分析了為什么會不斷深化、擴展、推移,以及對我們的指導意義。
(放投影)
●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
1.“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寶貴。”德國詩人萊辛的這一著名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認識經歷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b.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c.認識不能停滯,而應該不斷擴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認識世界更重要
答案:c
2據專家介紹,消費4000張賀卡就等于毀掉一棵大樹。為了保護環境,今年元旦前后,一些大中小學開展了“減卡救樹”的活動,倡議“少寄一張賀卡,多留一片綠色”。這件事情說明( )
a.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b.科學的預見離不開對客觀規律的認識
c.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不斷深化提高的
d.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的根本任務
答案:c
3.1999年7月1日,雪龍號破冰船首航北極,中國第一次大規模北極科學考察就此開始、歐美國家對北極的考察,大多從臨近大西洋的北冰洋區進入,對北冰洋東部地區的研究不多,中國此次科學考察將填補國際北極研究的一個空白區域。從認識的角度看,這主要屬于人類認識( )
a.在深度上的深化 b.在廣度上的擴展
c.在進程上的推移 d.在實踐上的上升
答案:b
4.美國科學確認自然界除細菌和包括人在內的真核生物外,還有第三種生命形式。這說明( )
a.人類以往對生命的認識都是不正確的
b.人類對生命的認識開始上升為理性認識
c.人類至此才真正完全地認識了生命現象
d.人類對生命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答案:d
5.毛澤東說:“人類總是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這告訴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