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教案
第二節 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教案
第一框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從容說課
第一,第二節直接講述的中心觀點是:意識的本質與作用。物質與意識是世界上的兩大類現象,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因而在第一節集中說明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以后,轉入第二節就很自然地應當論述意識問題。第二節先一般地指出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第一框題),再進一步分析意識能夠正確反映物質(第二框題),最后講述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第三框題)。
從哲學基本問題意義上來說,第一框題的內容連同第一節的內容回答了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即物質和意識何者為本原、何者決定何者的問題;第二框題的內容回答了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即意識能不能正確地反映物質的問題。
從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來說,第一框題的內容連同第一節的內容說明了物質決定意識,第二、三框題的內容說明了意識的能動作用。
可見,第二節的內容十分重要,可以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把握。這也會給教學帶來一定困難,所以在教學中更應講究教學方法。
第二,第一框題的根本內容是論述意識的本質。因為學生往往把“反映”理解為“直觀的等同”,所以“宗教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虛幻和歪曲的反映”“抽象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關于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也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就成為理解本框題中心觀點的三個障礙。
第三,關于“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的教學,總體要求是應做到:分清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講人腦在產生意識中的作用;第二個層次是講客觀事物在產生意識中的作用;突出三個重點——意識的三組類型。具體教學方法是:創設教學情境,采取對比講述綜合抽象的方法,讓學生在議論與講解中明確認識。
第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理解意識的含義,意識根源于物質,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能力方面
使學生通過對意識三種類型的分析及其進行的概括,繼續體會學哲學的思維要求。重點是培養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較能力。
覺悟方面
通過關于宗教本質的教學,進一步進行無神論的教育;通過對“人們關于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的分析,進行社會主義信念的教育。
●教學重點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教學難點
宗教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虛幻和歪曲的反映。
抽象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關于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也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學生往往把“反映”理解為“直觀的等同”因此理解上述三個方面就困難。
●教學方法
講授與談話法相結合,通過對意識三種類型的分析及其進行的概括,引導學生體會哲學的思維方法和教材的敘述方式。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第一節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但世界上還有另一類現象,即意識現象。
[師]那什么是意識現象呢?請你列舉一些。
[生甲](思考,遲疑)
[師]請先列舉一些物質現象。
[生]山川湖泊、日月星辰、生產方式……
[師]這些現象都是客觀的,與之相對應的是主觀的,觀念性的東西,這些東西便是意識現象,請你列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