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教案
魯迅先生的這說話說明什么?
[生]盡管鬼神現實中不存在,在人們觀念中的鬼神形象也不是憑空捏造的。
[師]也就是說,鬼神觀念也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鬼神的觀念可以在客觀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只不過人們將客觀世界中的事物在觀念中進行加工形成了鬼的形象。無非“就是在常見的人頭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錯誤的思想意識是對客觀事物的歪曲反映。(再結合課文p15小字部分來加深理解)
下面,我再給同學們講個“龍有九似”的典故:“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可是地球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龍”,那么“龍”的觀念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龍”的觀念最早產生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當時人們為了表明自己祖先的強悍,就從他們日常所能接觸到的各種運動身上擇取其優,逐步創造了“龍”的形象。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東漢人王府曾指出“龍”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它在天上能飛、地上能跑、海中能游,集海陸空于一身。因此,就“龍”的整體來說它是超現實的,但就其各個部分來講又都能從客觀現實中找到創作它的“原型”。可見,“龍”的觀念也是人們對客觀存在的一種反映,只不過是“拼盤”而成的歪曲反映而已。好,回過頭來,我們想一想什么是正確的思想意識和錯誤的思想意識?
(學生很快就在書中找到)
歸納如下:(多媒體顯示)
正確的思想意識——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
錯誤的思想意識——歪曲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
兩者相比,區別在哪兒?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兩者的區別不在于對客觀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對客觀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質的反映。
意識的反映不是直觀的等同,它既可以反映事物的現象,又能反映事物的本質,無論是具體的感覺,還是抽象思維,都離不開客觀事物——
(2)無論是人的具體感覺還是人的抽象思維,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板書)
可讓學生講一下“望梅止渴”的故事
問:士兵們一聽前面有“梅”,口水就上來了。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客觀存在“梅”的具體形象,在頭腦中得到反映,假如士兵們根本不知道梅為何物?會不會有這種感覺呢?可見具體感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許多概念、觀點、規律、原理,都很抽象,它們都是抽象思維的結果,那么這些東西從哪兒來呢?
譬如商品這個概念從何而來?
若現實生活中沒有形形色色的商品,沒有商品交易活動,會有商品這個概念嗎?正是由于商品是現代經濟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商品,市場交易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些實際情形作用于我們的頭腦,就會形成關于商品和商品交易的活生生的形象。然后,根據這些客觀事實,通過大腦的思維活動,進一步形成商品概念,抽象出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商品概念是客觀存在的商品的更為深刻的反映。
意識不僅可以“復制”現在,而且可以追溯過去,預測未來,但這一切都離不開現實的客觀世界。
(3)無論是人們對現狀的感受與認識,還是人們對過去的思考與總結,以至人們對未來的預測,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板書)
[師]我們的學校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