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框 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教案
第三框 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教案
●從容說課
第一,第三框題的根本內容是。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起著不同的反作用。
僅僅承認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物質。還不能體現辯證唯物主義對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的全面理解。首先,對“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和“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物質”的解釋,可能是樸素的,形而上學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既唯物又辯證地解釋了這個觀點。其次,舊唯物主義根本不理解實踐,因而也不理解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立足于實踐,不僅從客觀方面,而且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意識,科學地說明了意識的能動作用。辯證唯物主義既肯定物質決定意識,又承認意識的能動作用,承認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這可以一方面同唯心主義徹底劃清界限,另一方面同舊唯物主義相區別。
第二,“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義不同于“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前者屬于基本概念。需要指明是什么;后者屬于基本原理,需要回答為什么。對什么是“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這個基礎知識搞懂了,關于“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的觀點就容易理解。但“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義,學生過去幾乎沒有從理論上思考過這一問題,屬于知識空白,這一理論的表述,學生一下子也難以適應。所以教師應先承上啟下,提出問題,再由學生閱讀教材,最后再由教師結合圖示法對其內涵進行分析講解。關于“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原理,講述中應充分利用歷史知識,啟發學生用歷史事實進行議論,自己得出給論并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比較能力、概括能力。
第三,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融字、圖像等信息于一體,既避免了一味枯燥地講解,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通過教學,要求學生理解“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義,理解“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這一基本觀點,理解“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運用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的原理,并聯系現實,說明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能力方面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比較能力和概括能力。
覺悟方面
提高學生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
1.“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義。
2.“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方法論意義。
●教學難點
“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義。
●教學方法
閱讀課文,引導學生理清知識線索,本框題的敘述方式,針對重難點問題要進行講授,力求創設情景,化難為易。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幢大樓是物質的一種具體形態,而這幢大樓的設計圖是人腦思維的產物,是意識現象。根據前面學過的原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那么就應該先有大樓后在設計圖。但是,現實生活中卻先有設計圖,而后按圖施工建大樓。這不就違反了唯物主義關于物質第一性原理嗎?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生]不是,這是意識的反作用。
(多媒體顯示)
意識的能動作用
[師]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上一節課我們談的是意識的能動作用的第一個表現,而意識的能動作用還有一個表現(突出表現),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問題——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