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教案
收到的賀年卡一年比一年少李剛是山東省直機關的一名工作人員,往年快到新年時,賀年卡總是如雪片般飛來。每天打開信箱,來自遠方的一份份祝福讓他感受到溫馨。而今年,他一共收到三四張賀卡,而且都是來自下級單位。李剛有些失落地回想起當年,說:“最多的一年曾收到過五六十張”。“那時候收到最多的是中學和大學同學的賀卡,還有很多省市同系統的部門或朋友寄來的?扇缃,好像人們都對賀年卡不感興趣了!崩顒傊钢k公室一堆賀卡說:“其實我也懶得寄了。這不單位發了一堆,我也沒寄!痹跐鲜杏窈芬患亦]政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兩年賀年卡售量明顯下降,前幾年有獎賀卡還火過一陣,現在也不好銷了!凹馁R年卡的人少了,原來多的時候,蓋郵戳累得手疼,現在倒清閑了!
賀年卡承載了中華悠久的文化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人感覺賀年卡是舶來品,一般印象中,賀年卡是由西方的圣誕卡演變而來。實際上,賀年卡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據山東省民俗學會副秘書長李浩介紹,賀年卡最早起源于中國,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所以也最早出現賀年卡。在漢代,人們在過年時的“名剌”上,寫上一些祝福的話,送給別人,這是最早的賀年卡雛形。唐宋時代的“門狀”“飛帖”,明朝“紅單”都應該是一種賀年卡的形式。宋代以后,賀年卡開始盛行,并且越來越講究。明代的賀年卡大都用梅花箋紙裁成,清代康熙年間開始用紅色硬紙制作,寓意喜慶、吉祥。改革開放以后,賀年卡在我國重新盛行,不少熱愛傳統文化的人,加入很多中國書畫的元素。許冰是一位書畫愛好者,他每年都制作一批獨特的賀卡,在普通賀卡里面,夾上自制的內芯,在帶有蘭草圖案的水印宣紙箋上,用書法筆書寫,收到的人都說是一種享受。
是網絡沖擊,還是自我媚俗和李剛一樣,許多人收到的賀年卡雖然減少了,但電子信箱的電子賀卡、手機里的短信卻越來越多。但與收到賀卡相比,“李剛們”總感到缺少點什么!百R年卡有可能將來會消失!眮碜越髂喜拇髮W畢業生楊敏說。她認為,賀年卡的衰落是現代文化沖擊的結果,特別是網絡信息的沖擊!百R年卡太麻煩,還得寫,到郵局去寄。收到一大堆,存又沒處存,扔了又可惜。不如到網上下載個電子賀卡,還能群發,既省事,又好看,還有音樂!睏蠲粽f,“短信就更省事了,直接點對點,發過去馬上就收到。”也有人認為,賀年卡受冷落是因為自身的庸俗化。“賀年卡慢慢地變味了!鄙綎|大學文史哲研究院王承略教授說,“近些年,賀年卡越來越豪華,有的用金鉑,還有附帶光盤、紀念幣、購物券等。使原本美好的感情交流形式,變成了一種低俗之舉。”特別是一些單位的賀卡,為了聯系感情,大批量印制,為了省時間,連手寫都省了,所有賀年卡的內容全是電腦打印、千篇一律,頂多自己簽個名。失去了手寫的那份親情和親切。一看就讓人感覺敷衍了事,沒有多少感情含量。這樣的賀卡,收一大堆,漸漸地,寄的人收的人都失去了興趣。
賀年卡呼喚真情記者日前在山東青島一家大型國企采訪時,企業一位工作人員用了幾乎一整天的時間才謄寫完即將寄出的近百張賀年卡。這位工作人員感嘆地說:“抄寫的都是一樣的內容,還有什么情感可言,收到的人可能都不打開就扔掉了。我真不知道,這樣的賀年卡還有什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