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導學案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
(2)方法論: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3)錯誤傾向:反對否認規律的客觀性和企圖創造規律或消滅規律的唯心主義觀點,反對不講科學,不顧客觀規律的冒險盲干的主觀主義。
3、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2)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3)錯誤傾向:反對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干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夸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五、補充理解:
1、如何理解“物質的唯一特性”和“物質的固有屬性”
(1)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說物質的本質。
(2)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物質除了運動這一屬性以外,還有可知性、永恒性、無限性等許多屬性。這些屬性都是與物質不可分的。運動是物質固有的屬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2、“規律”和“規則”的關系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不能創造它、消滅它或者改變它。規則是主觀的,它是根據人們的需要制定的,可以制定它、廢除它或者修改它。一個正確的規則總是根據客觀規律制定的,它是對客觀規律的反映。
【課內探究學案】
【合作探究1】哲學上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關系
【合作探究2】水利專家說,治理淮河的思路逐步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也就是試圖完全消除洪水災害,轉變為承認洪水的風險,綜合運用各種設施,力爭將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結合材料中淮河領域洪水“管理”的實踐,談談如何理解“治水要按規律辦事”。
課堂有效訓練
一、單項選擇題:
1.英國哲學家畢爾生說:“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我國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觀點。《壇經》記載:時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幡動,議論不一。慧能進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畢爾生和慧能的觀點屬于( )
a、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b、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c、把物質和運動結合起來的觀點 d、神創論觀點
2.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