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學會分析事物的本質教案
關于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認識發展過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總結了以往的經驗教訓,繼續探討社會主義社會的所有制問題,形成了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
第一階段的認識,可以概括為“主體補充論”。我們認為,在所有制結構上,社會主義社會并不要求純而又純,一方面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另一方面要鼓勵其他經濟成分發展。把它們作為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
第二階段的認識,可以概括為“共同發展論”。黨的十四大明確指出,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這個階段的認識,不僅保留了“主體”與“補充”,而且提出了“長期共同發展”的概念,是認識的一大進步。
第三階段的認識,可以概括為“基本經濟制度論”。黨的xx大不僅確認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同時對公有制經濟的涵義也作了新的界定,指出“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這就對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也有了新的認識,指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國民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另外,對公有制經濟的實現形式也有認識的重大突破,指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明確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