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教案
(3)教育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
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牛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唐、宋、元、明時期,朝鮮曾派遣大批學生來中國留學。僅公元840年一年之內,從唐朝回國的留學生就達105人。很多朝鮮留學生在中國考試及第,長期居留,最著名的有崔致遠等。
從明代起,中俄兩國正式開始交往。1689年中俄兩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之后,俄國派遣的來華留學生和來華傳教士以及中國旅居俄羅斯的華僑和留學生,成為中國文化傳入俄國以及中俄文化交流的媒介。
唐朝時,日本共派遣唐使近20次,最大規模時一次派遣約650人,最少時也有120人。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的經學、佛學、醫學、文學藝術、天文歷法、建筑、手工藝術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風俗習慣,吸收中國的先進文化,文化交流達到了頂峰,從而極大地推進了日本社會的全面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外留學生更是對傳播各自民族的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烽火狼煙,晨鐘暮鼓,驛寄梅花,鴻雁傳書。從這些古語中,我們看到,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
1.傳媒及其發展
所謂傳媒,就是傳播媒介。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即使同一種傳媒手段,也有很大的變化,甚至出現了質的飛躍,如印刷術,我們祖先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幾經演進后發展到鉛合金鑄字。鑄字和排版都離不開高溫,于是,“鉛”與“火”和印刷業結下了不解之緣。20世紀末,激光照排技術不斷成熟,具有效率高、周期短、版面靈活、字庫齊全等優勢。激光照排是激光與電子的結合,它逐漸在印刷行業中取代鉛排,意味著印刷業從“鉛與火”的時代步入了“光與電”的時代。
2.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各種傳媒都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有著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的。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
如今,依托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電視是人類20世紀的一項偉大的發明,電視已經成為一種利用最廣泛、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傳播工具。電視最重要的功能是傳播資訊。它作為大眾傳媒,快的速度播報新聞、預報天氣、播放廣告以及進行現場直播,為人們獲得信息提供了快捷方式,人們從此可以坐在家里了解多姿多彩、瞬息萬變的世界。電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把世哥各地的優秀藝術品(包括美術和音樂作品)展示給世人。電視對藝術品的“真實”復制和“原貌”展示,使美術品可以走下圣殿,音樂會可以步人家庭。從此,普通人有了欣賞藝術珍品的機會,普通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
◇課堂探究:你能用哪些方式搜集資料?比一比它們各自的特點。
◇探究提示:我們可以通過人際交往,閱讀報紙、雜志、書籍等,欣賞電視、上網查詢、發送手機短信、閱讀電子讀物等方式來搜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