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教案
◇課堂探究:根據學過的歷史知識,你還能提供哪些歷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話?
◇探究提示:5世紀,大和國統一了日本,積極與中國發展友好關系。7世紀初,日本遣使與隋通好。唐朝時,日本共派來遣唐使近20次,最大規模時一次派遣約650人,最少時也有120人。赴日本的唐朝僧人鑒真和尚幾經波折,終抵日本,帶去了佛教、建筑、雕刻、繪畫、醫藥及文學方面的知識。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的經學、佛學、醫字、叉學藝術、天文歷法、建筑、手工業技術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風俗習慣,吸收中國的先進文化,文化交流達到了頂峰,從而極大地推進了日本社會的全面發展。如大化改新,利用儒學作為改革的指導思想,并以中國的政治機構為藍本建立官僚制度,確立了以儒學為基調的律令政治。
三國時期,諸葛亮把漢族先進的農耕技術經西南邊境少數民族,傳入緬甸,諸葛亮因而受到緬甸人民的尊敬,緬甸境內還建有供奉諸葛亮的武侯廟。在中國與意大利的文化交流中,傳教士起了巨大作用。在眾多傳教士中,利瑪竇是最突出的。利瑪竇奉耶穌會之命來華,為了結交中國的學者和官吏,他苦心鉆研儒學,易僧服,改作儒生打扮,并自稱儒者。利瑪竇在華共生活了28年,其中在北京住了XX年,出版了《四書》的拉丁文譯本,這是儒家經典最早譯成西方文字的文本?子杷枷胱鳛橐环N全新的思想于16世紀末傳入意大利,曾在意大利思想界和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繼利瑪竇之后,大批意大利傳教士接踵來華。
元朝時,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達20年,回國后寫出了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成為有史以來西方人撰寫的詳細介紹中國的第一部著作。
2.做傳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革命以及全球化浪潮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現代網警生活的形成,世界各個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與交流著。爭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傳統文化不但沒有被遺忘,反而與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的交融中,在時代的發展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自己,獲得了更為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符合時尊潮流的新發展,形成了多變的學界文化。因此,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
◇本課小結:
學習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傳播同樣須把握三點:一是文化傳播有多種方式和途徑,二是文化傳播有多種媒體和手段,三是現代大眾傳媒對文化傳播的作用。在把握以上內容同時,還要把握兩框之間的內在聯系,正是由于文化的多樣性,才有了文化傳播的需求,才會使社會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
1.運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反對角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既要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規律,又要認識到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既要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反對排斥異文化和盲目崇拜異文化的錯誤傾向。既要看到舊的傳媒的文化傳播作用,又要高度關注大眾傳媒的獨特作用。
2.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人類歷史進入到新世紀,文化的交流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內容更豐富。不同文化間的碰撞與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但總體看來,各種文化間的相互溝通、交流、理解與融合才是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流,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應當在保持自己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心態,吸收其他民族、國家和地區的優秀文化成果,共同構筑新世紀的地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