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題 文化與經濟、政治
答案:d
解析:題目材料包含兩個信息,一是文化受經濟和政治的制約,二是文化反作;用于經濟和政治,但材料又單獨從國家和民族的經濟、政治獨立的高度強調文化:的作用,結合題目的選擇要求——主要說明,便可鎖定d項。
2.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是因為( )
a.思想文化對社會發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夠決定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
c.只有先進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錯誤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經濟、政治為基礎
答案:a
解析:本題涉及兩個知識點,一是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二是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很明顯,b、c、d項的說法都是錯誤的。
(二)、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特點日益顯著。
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當代經濟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即經濟和文化越來越密不可分,它們不斷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其突出表現是:物質產品中文化內容的價值比重迅速增長,許多消費品需要附著一定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過批量復制的方式通過市場大規模傳播。正是在這種經濟與文化的一體化過程中,文化產業日趨興盛起來。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抓文化也就是抓經濟,甚至是更好地抓經濟,國際經濟學界就把新世紀的知識經濟稱之為“文化經濟”。
(1)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并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愈益成為現代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動力量。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就會極大地提高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的能力;科學技術和生產資料相結合,就會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工具的效能,從而提高使用這些工具的人們的勞動生產率,就會幫助人們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自18世紀中葉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到20世紀中葉又興起了全球范圍的新科技革命。20世紀,是知識不斷創新、科技突飛猛進、世界深刻變化的世紀。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子信息技術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特征,在向傳統產業廣泛滲透的同時,催生了新的重要產業。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方興未艾。各種學科相互交叉、滲透、融合,導致新技術不斷涌現。知識和科技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周期大大縮短,科技創新進一步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在新的世紀里,科技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結合將更加緊密。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特別是高科技的不斷創新及其產業化,將對全球化的競爭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對世界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社會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生產工具、勞動者素質等生產力要素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都將發生新的革命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