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題 文化與經濟、政治
(2)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當今世界,在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才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人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今天的知識經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人才的培養是關鍵。國家興盛,人才為本;人才培養,教育為本。開發人才資源必須優先發展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培養尖端人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
生產力具有三個重要的環節,即生產資料、勞動工具和勞動者,其中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對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正是通過對勞動者的改變而毅胃實現的(其作用如圖所示)。通過這種影響作用,勞動者的素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勞動者的生產經驗,提高了勞動者的勞動技能,進而創造性地制造出更為先進的勞動工具,提高勞動的效率。
當今的世界經濟正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競爭主要是人才競爭,這一點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許多國家都把教育作為國家發展和振興的基礎,大力培養人才。在這種形勢下,現在發達國家發展經濟所需要的主要資源不再僅僅是埋在地下的煤、鐵、油,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識,即使教育事業很發達的西方國家,也遇到人才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新經濟興起的今天,資源爭奪已從“物”轉到了“人”。有實力的國家,早就開始用吸引留學、提供較好的工作條件和較高的工資等方式,大量吸引高級人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才,紛紛流向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達國家的人才,也大量流向美國。為了爭奪人才,很多國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采用了很多辦法。商業化的各種“獵頭公司”也大量出現,活躍在人才競爭的最前沿。
中國要實現自己經濟發展目標,要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多培養人才,同時更要注意應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人才爭奪戰。
(3)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會表現出日益高漲的文化需求。這種需求,一是規模巨大,數量驚人。我國當代社會對文化產品的需要無論在數量上、強度上、實現方式(規模、途徑、媒介)上都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需求的多層次、多方位。從普通市民到文化人士,從大眾娛樂到藝術精品,各種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者表現出對不同種類的文化產品的強烈需求。三是一輪接一輪的文化時尚表明了文化需求的迅速轉換。
文化與經濟的互動與結合,出現了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雙向運動。文化已經不是單純的文化,文化進入了社會生產領域,或者反過來說,經濟活動滲透到了文化領域,出現了專門從事文化生產、文化經營的產業——文化產業。圖書出版、影視音像等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產業正日益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嶄新的經濟增長點。
據北京、天津、廣東、浙江等地統計部門統計顯示,XX年,北京市城市居民交通通訊和文教娛樂消費支出所占比重達到27%,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廣州市城鎮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比XX年增長17.8%。寧波市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務性消費支出3 190元,增長13.0%。濟南市人均休閑娛樂等服務支出800元,同比增長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