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題 文化與經濟、政治
◇點撥:教材此處的“相關鏈接”旨在讓我們體會和感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和巨大發展前景。
◇小辭典:文化生產力。
文化生產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識的勞動者,運用和掌握文化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構成文化生產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為主體的文化勞動者或生產者;二是文化資源,包括歷史資源和現實資源。
文化生產力的提出適應了知識經濟時代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體現了生產力構成中人是第一要素的思想,突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地位。
◇課堂練習:
以共建“信用長三角”為主題的第二屆“長三角一體化論壇”于XX年5月在浙江省湖州市舉行,會議發布了被稱為中國第一份區域性政府間“信用宣言”的《共建信用長三角宣言》。長三角16個城市市政府之所以要聯合建設“信用長三角”,是因為( )
①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能夠保證經濟建設的正確發展方向 ②國家要積極發展教育、技、文化事業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④國家需要對國民經濟進行濟調節、市場監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建設“信用長三角”就是要創設良好的文化軟環境,以更好地吸引投資,促進經濟的更快發展。通俗地講,“信用”的目的在經濟。因此,這體現的是信用建設的作用,故①③應選。
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與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響政治文明的發展。
一方面,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包括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政治體制、政治思想文化等內容。政治文明的發展受一定的經濟、文化發展的制約和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政治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文化素質影響公民政治權利的行使。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文化水平提高了,人們受到的教育、接受的信息就越多,活動的領域就越廣,民主法制和權利意識就越強,這些都會影響人們的民主素質和民主水平,使人們更好地進行政治參與,行使民主權利。
(2)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這使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文化已經成為進行政治斗爭、國際斗爭的重要形式之一。對文化市場的爭奪不僅僅是爭奪票房價值、爭奪經濟效益,更主要的是對受眾對象的爭奪,對受眾注意力這種特殊的稀缺資源的占有,以及在此基礎上對輿論的控制與引導。因此,失去文化市場就意味著失去政治優勢,意味著政治影響力的邊緣化乃至萎縮或喪失。這一點,從目前世界正在進行的空前規模的“文化戰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