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教案
軍歌是美的,但仔細琢磨,軍歌的魅力卻不止于此。《咱當兵的人》《一二三四歌》《小白楊》是當前軍營中最流行的歌曲,是和平時期軍人的寫照,也是對軍人的激勵和鞭策。軍人或在祖國的邊陲站崗放哨,或在實驗室兢兢業業地攻克科研難關,或在演兵場上進行艱苦的軍事訓練,用青春和智慧實現著自己的人生理想,都如歌中唱到的:“咱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時代在變,歌曲在變,軍旅歌曲中流淌的那么一股英雄氣概卻始終沒有變,它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成為人的生命的一部分。
33
軍歌已成為軍人精神、氣質的象征。飯前一支歌、會前一首歌,文藝會演前的拉歌,黨團活動前的賽歌,軍歌簡直就是軍營中各種活動甚至軍營生活的前奏。而且連隊唱軍歌時講究的不是旋律的優美、曲調的動人、聲音的磁性,連隊的歌聲可能就像“一二一”那么單調,甚至還有可能跑調,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唱得響亮,唱得雄壯,唱得氣沖霄漢,你是否唱出了軍人的“精”、“氣”、“神”,唱出了軍人的颯爽雄風。
11.客家人與客家文化漫談
客家人祖先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我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關于“客家”一詞,《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和13世紀初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等地。為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稱自己是“客戶”、“客家”、“客家人”。現在生活在我國大陸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等地。在國外,客家人主要是分布在東南亞等地。
客家人大多由人口稠密、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中原地區向人煙稀少、經濟落后的偏遠荒蠻地區遷移。這些來自中原漢族的客家先民們,在辛勤耕耘、創立新的家園的過程中,不斷與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畬、黎、瑤等族)融合,不僅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群體,而且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們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終崇尚華夏正統文化,崇尚詩禮傳家,極為注重對傳統、文化、語言、習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樣式、習俗、信仰和觀念將自己緊密團結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從當地少數民族中汲取養分,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客家文化的最鮮明特色在于:崇尚華夏正統文化。如果你有機會翻開客家人的族譜,或者觀賞客家民居的門聯,會發現各家各戶都有著中原的郡望。如陳姓出于潁川,李姓出于隴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瑯邪等,這類家譜的記載有的雖經不起推敲,但說明客家人從心底深處以來自中原而感到自豪。在遷移和開發的過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著“崇正”精神,戰勝了各種艱難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園。以中國臺灣客家新移民為例,他們一方面依賴與弘揚客家的原鄉文化,如“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頑強地沿用方言鄉音;并按原鄉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組織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也仿效原鄉的形式。另一方面恪守中華文化共有的禮樂教化,弘揚愛國家愛民族的優良傳統。當荷蘭、法國、日本侵犯中國臺灣時,他們堅持民族大義,高舉愛國保種的旗幟,與入侵者展開了拼死抗爭,涌現了劉永福、徐驤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現在,許多創業有成的客籍華僑,在總結自己何以成功時,也覺得是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客家人特別看重讀書人,有“茅寮出狀元”之諺。在客家人看來,要想改變境遇,唯一的辦法就是晴耕雨讀,金榜題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過讀書實現“朝為田合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躋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實現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難,即使討飯也要供子弟讀書。作為客家人的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中這樣寫道:“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州,客籍人……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學費東挪西借來的,總共用了200多塊錢,直到后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