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知識點歸納
本節知識樹
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類似于化學平衡,應用化學平衡的知識來理解電離平衡的實質和影響因素,并注意電離常數的定義。
二、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
課標要求
1、熟練掌握水的電離平衡,外加物質對水的電離平衡的影響
2、熟練掌握溶液的計算
3、理解酸堿中和滴定的原理就是中和反應
4、熟練掌握中和滴定的步驟,中和滴定實驗的誤差分析
要點精講
1、水的電離
(1)水的電離特點
水是極弱的電解質,能發生微弱電離,電離過程吸熱,存在電離平衡。其電離方程式為
(2)水的離子積
①定義:一定溫度下,水的離子積是一個定值。我們把水溶液中叫做水的離子積常數。
②一定溫度時,kw是個常數,kw只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kw越大
③任何水溶液中,水所電離而生成的
④任何水溶液中,
2、溶液的酸堿性與ph
(1)根據水的離子積計算溶液中h+或oh-的濃度
室溫下,若已知氫離子濃度即可求出氫氧根離子的濃度。
(2)溶液的酸堿性與c(h+)、c(oh-)的關系
①中性溶液:
②酸性溶液:
③堿性溶液:
(3)溶液的酸堿性與ph的關系
3、酸堿中和滴定
(1)中和滴定的概念
用已知物質的量濃度的酸(或堿)來測定未知物質的量濃度的堿(或酸)的實驗方法。
(2)酸堿中和反應的實質
酸堿中和反應的實質是酸電離產生的h+與堿電離產生的oh-結合生成水的反應。
(3)原理:在中和反應中,使用一種已知物質的量濃度的酸(或堿)溶液與未知物質的量濃度的堿(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測出二者所用的體積,根據化學方程式中酸堿物質的量比求出未知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4)指示劑的選擇
①強酸和強堿相互滴定時,既可選擇酚酞,也可選擇甲基橙作指示劑;
②強酸滴定弱堿時,應選擇甲基橙作指示劑;
③強堿滴定弱酸時,應選擇酚酞作指示劑。
本節知識樹
三、鹽類的水解
課標要求
1、了解鹽溶液的酸堿性
2、理解鹽類水解的實質
3、熟練掌握外界條件對鹽類水解平衡的影響
要點精講
1、探究鹽溶液的酸堿性
強堿和弱酸反應生成的鹽的水溶液呈堿性;強酸和弱堿反應生成的鹽的水溶液呈酸性;強酸和強堿反應生成的鹽的水溶液呈中性。
2、鹽溶液呈現不同酸堿性的原因
(1)探究鹽溶液呈現不同酸堿性的原因
鹽溶液的酸堿性與鹽所含的離子在水中能否與水電離出的h+或oh-生成弱電解質有關。
(2)鹽類水解的定義: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離子跟水電離出來的h+或oh-原結合生成弱電解質的反應,叫做鹽類的水解。
鹽類水解的實質是水的電離平衡發生了移動。可看作中和反應的逆反應。
(3)鹽類水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一般鹽類水解程度很小,水解產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和氣體,也不發生分解,因此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中不標“↑”或“↓”,也不把生成物寫成其分解產物的形式。
3、影響鹽類水解的主要因素和鹽類水解反應的利用
(1)影響鹽類水解平衡的因素
①內因(決定性因素):鹽的組成。鹽類水解程度的大小是由鹽的本身性質所決定的。
②外因:
a.溫度:水解是酸堿中和的逆過程,是吸熱反應,故升高溫度可促進水解。
b.濃度:稀釋溶液,可使水解生成的離子和分子間的碰撞機會減少,故溶液越稀,水解的程度越大。
c.外加酸、堿。
d.兩種離子水解且水解后溶液酸堿性相反,則二者的水解相互促進――雙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