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與評價精講精練復習教案
5.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是一個含義很廣泛的概念,在詩歌鑒賞中,主要應該掌握抒情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方式。修辭方式在修辭一節已復習過,要應用到鑒賞的實踐中去。下面主要介紹抒情方式和表現手法。
(1)抒情方式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以及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發出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感嘆。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此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借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以上兩種抒情方式均屬間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愿為天下貧寒的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直接通過登幽州臺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2)幾種常見的表現手法
①烘托
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托了汪倫對詩人的深厚感情。
②用典
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比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③虛實
這是古人論文章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文藝作品在寫到較復雜的事情時,往往采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比如《林黛玉進賈府》中,陸續介紹了賈府中幾乎所有的主要人物,賈母‘王熙風、賈寶玉等登場亮相,為實寫;賈赦、賈政等沒出場,為虛寫。再加《望廬山瀑布》,前三句描寫眼前所見,是實寫;第四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以銀河來比擬廬山瀑布,為虛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