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與評價精講精練復習教案
六朝繁華消逝之前歷史早已演出過吳宮荒淫,麋鹿游于姑蘇臺的一幕。前車之覆,后車可鑒,但六代君王卻依然重復亡吳的歷史悲劇。如今,那輪曾照姑蘇臺上的圓月,依然像西子當年的梳妝鏡一樣,照臨著這座歷史滄桑的江城,但吳宮歌舞,江左繁華均逐波逝去,眼前的金陵古城,是否再要演出相似的一幕呢?“空有”二字感慨很深,擴大了詞的意境。
懷古詞一般只就眼前景物抒發今昔盛衰之感慨,但這首詞的內容意境猶為空靈,從實處落筆,從虛處唱嘆。命題人正是抓住這一特點命題的。鑒賞這首詞難度較大,為了降低難度,命題人在題干中指明“明寫眼前實景,暗喻歷史 滄桑”,根據這一點,考生答出這兩句話的深意,當不會太難。
例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么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人認為杜鵑的啼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首詞的主題是游子思鄉,最適宜從描寫杜鵑的啼叫聲人手。
最后兩句是說: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表達了作者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
解析:這首詞是客中聞杜鵑有感。杜鵑,又名子規、杜宇,叫聲像“不如歸去”。
詞一開篇,就交代了鵑啼的環境和季節,在靠著青山的十里樓臺的旁邊,在春天百花盛開的深處,聽見了杜鵑的啼叫。“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意思是杜鵑在花間不斷地叫著,好像對“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諸黃鶯的隨意飛動,對人漠不關心,大不相同。“行人”走在春色絢爛的優美環境中,心情本來是愉悅的,但因離家作客,聽了杜鵑叫聲,不免會引起思鄉之戀,作客之愁。因此,詞中所寫的美麗景色,為杜鵑叫聲的感人作了反襯。
下片,寫行人聞鵑啼的心理變化。在晴朗的春日,杜鵑偏偏賣弄它的叫聲,“行人”從夢中驚醒聽到的還是聲聲的“不如歸去”。初聽是“殷勤”,現在聽則有點心煩。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家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辦法呢?這是在煩躁中的思念,說是自言自語也行,說是回答杜鵑也行。這里表面上是抱怨杜鵑無知,聒噪難耐,實則是對“捉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憤慨。
總之,這首詞是對浪跡在外,有家難歸生活的嘆息,寫得真切,有較強的感染力。結尾兩句,用反跌之筆抒曲折之情,意境尤深。
例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1)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
答案:(1)第二聯中的“片云”、“孤月”既為實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飄蕩,就像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獨寂寞;第三聯用落日比喻自己黃昏暮年,秋風則是眼前實景,與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對,虛實結合。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