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與評價精講精練復習教案
答:后兩句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兩”“相”二字把人和山緊密聯系在一起,“只有”兩字更突出了詩人對山的喜愛。
例②:閱讀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回答問題。問:“寸草心”“三春暉”分別比喻什么?說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陽光來比喻慈母的恩惠。說明慈母的厚愛,兒子是無以報答的。
2.對表達方式的賞析(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
例①:讀孟郊的《游子吟》(見上),回答問題,問:這首詩是怎樣敘事抒情的?
答:詩的前四句寫母愛,是敘事;后兩句寫子女對母親的深情,是抒情,兩部分結合得緊密完美。
例②:閱讀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回答問題。問:詩中不作一句議論卻是怎樣懷古的?
答:詩人只選取了野草、斜陽、飛燕三種景物進行描寫,而把對歷史盛衰興亡的感慨寓于景,讓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3.對表現手法的賞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對比映襯、虛實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例①:閱讀劉禹錫的《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回答問題。問:詩的后兩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來描寫黃河?
答:詩人以浪漫的想象結合優美的傳說,把黃河的洶涌澎湃寫得更具體、生動、形象。
例②:閱讀蘇軾的《題西林壁曠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回答問題。問:詩的第一、二句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實寫,寫出廬山“成嶺”“成峰”的具體形象,給人以逼真的實感。第二句是虛寫,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各個不同的角度看廬山,到底是什么狀貌呢,詩人故意撇開不寫,只說“各不同”,讓讀者去想象。
【高頻考點解讀】
例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張籍的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何物合成愁?離人心上秋。”鄉愁已蘊涵其中。一個“見”字,言淡而義豐,給讀者無限的暗示和聯想。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
“欲”字頗可玩味,表達出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這兩句是下文“又開封”這個細節出現的鋪墊。
三、四句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即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是托人之便而無暇細加考慮,深厚豐富的情意難以表達,因此在封就欲發之際又怕因匆忙而漏寫了什么重要內容,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忙亂的細節和毫無來由的“恐”,足見詩人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之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唯恐遺漏了一句。這里的“恐”值得注意,未必是作者真想起什么要補寫進去,而只是“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