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與評價精講精練復習教案
例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木蘭花
宋 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殘照。
[注] ①縠皺:皺紗,此處比喻水的波紋。
這首詞的上半闕是如何描寫春色的?試對此進行分析。對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層次感:首先看到了東風乍起,春波綠水,波面生紋,如細皺紗縠;然后是楊柳初醒,嫩黃淺碧,遙望一片輕煙薄霧;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噴火蒸霞。春的風光正是這樣一層一層展開,故用了“漸覺”一語。
作者用一“鬧”字,不僅使人覺得杏花綻放得熱烈,甚至還使人聯想到花叢中蜂蝶飛舞,春鳥和鳴,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氣蓬勃的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該詞的上闋寫景,下闋抒情。對于該詞的下闋,論者頗有微詞,為避免爭議,本題的兩問均只涉及上半闋。前一問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春色。首句泛寫春光明媚,第二句起轉入實寫,一句一景:第二句寫水面上的波紋宛如皺紗,仿佛是在殷勤地迎接游船,擬人化的手法將水波寫得十分生動、親切;第三句從遠處落筆,楊柳如煙,一片嫩綠,雖說是清晨,寒氣卻很輕微;第四句專寫杏花,以杏花的盛開托出春意之濃。三句有遠望,有近觀,有全景,有特寫,暗扣“漸覺”二字,逐層展開對春色的描寫。
王國維《人間詞話》評價“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的確,作者用一“鬧”字,不僅渲染了杏花綻放得熱烈,而且讓人浮想聯翩,無限春意盡在其中,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氣蓬勃的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如有考生認為“鬧”字用得無理,只要言之成理,且文字通順,也可酌情給分。
例3、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江城子
五代•歐陽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姑蘇臺①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注] ①姑蘇臺:吳王夫差與寵妃西施長夜作樂之地,原址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
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詞中“水無情”、“空有姑蘇臺上月”兩句含有深意,試結合全詩加以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無情”明寫落日余暉中金陵城外長江浩蕩東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他們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復返。“空有”明寫六朝繁華已去,只剩月亮高掛,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之意。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的是考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這是一首金陵懷古詞,憑吊的是六朝繁華的消逝,寄寓的則是現實的無限感慨。開頭三句點山憑吊之地六朝故都金陵和當地的物色。“岸草平”,顯出江面的空闊,也暗示時節正值江南草長的暮春;“落霞明”襯出天宇的寥廓,也渲染出暮春的絢麗。整個境界,空闊而略帶寂寞,絢麗而略具蒼茫,引起人們對今昔興衰之不同的感慨。“水無情”三字,是全篇的樞紐,也是全篇的主句,這里的“水”已經在詞人的意念中化為滾滾而去的歷史長河的一種象征。接下來“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兩句,是對“水無情”的具體發揮,六朝繁華,已隨著歷史長河的滔滔逝波一去不復返了。即明寫實景,暗寫六朝帝王像流水一樣被歷史無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