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0
萬眾矚目的“胡連會”新聞公報就說“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是國共兩黨的共同“體認”,胡總書記與連主席決定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愿景”。這多次出現的“體認”“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現代漢語詞典》,成為我們的“普通話”嗎?事實說明,我們的最高領導人并不拒絕來自中國臺灣的詞匯。其實,隨著祖國大陸經濟的迅速發展,“普通話”尤其是“簡化字”在臺亦影響漸強,對此,彼岸則有不愿統一的人認為這會增強中國臺灣青少年對大陸的認同而“后果堪憂”。這恰恰說明,兩岸語言在互動中越來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語言視為有害的洪水猛獸而漸行漸遠,實在是增進彼此了解,有利于國家、民族統一的幸事。
而大量“外來語”在近代隨西學東漸,甚至有“外”來居上之勢,蓋因“西學”較為發達先進也。無論高興與否贊成與否,這種自然而然的過程就是如此,難以人為改變,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戶口” “講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統”,非祖宗八代“根紅苗正”不可,一定要把這種帶有“殖民”色彩的“外來語”統統掃地出門,則我們現在幾乎無法開口說話。應當說,從總體上來看,無論是方言還是外來語,都使我們的語言更加生動、新鮮、豐富、精確。
新詞的引進當然不能離開翻譯,音譯意譯,本無定論。但每見一些音義兼容的漂亮譯法,總使人擊節不已。如果將“coca-cola”意譯為“古柯葉飲料”或“碳酸類飲料”,它在中國一定不會有今日“可口可樂”的驕人業績。
“pepsi-cola”如果譯為“皮斯克勒”或“屁事可樂”之類,“百事可樂”在中國也不會如此暢銷。“benz”是馳名世界的德國名車,以前曾譯作“苯茨”,有音無義,如同化工產品,“感情零度”。現在改譯為“奔馳”,音義俱有,汽車奔馳之狀躍然欲出。
有的翻譯還使原有的詞匯“增義”,如船停為“泊”,但香港用“泊”來翻譯英文“parking lot”(停車場),停車位也澤為“泊位”,現在此譯也傳入大陸,使漢語的“泊”不專指船停,同時也可指車停。以“泊”字譯英文停車“parking“,音義皆備,且有獨特生動之感。
新詞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強迫。如祖國大陸將“taxi”譯為“出租汽車”,香港早就根據粵語將其譯作“的士”,將“take a taxi”順勢譯為“打的”。從20世紀90年代起,“打的”在大陸口語中亦極流行。不過當時報上曾多次有文章勸人不要說“打的”,要說“乘出租車” 。并說香港是殖民地(當時還未回歸),“打的”是殖民地語言,而我們若用“打的”一詞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陳義不可謂不高,無奈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直到現在,出門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數。
(摘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有刪改)
6.對第一段文字中“中心”一詞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
a.指政治、文化中心或經濟發達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