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0
關于黃帝命人創造文字、制樂、發明舟車,和炎帝發明醫藥等神話內容,則說明早在四五千年前,中華先民已開始具有相當水平的文化生活。這些記載,也有若干考古資料作為證明。早在殷墟甲骨文以前許多年,我國已有了初具雛形的文字符號。我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古代文字的辯證發展》一文中說西安半坡“彩陶上的那些刻劃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在此以后,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鄭州二里崗也發現了一些象形符號,更加接近于史書上所說的“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之跡”而初創的文字。黃帝命伶倫創制樂律,是一個相當動人的傳說故事。《呂氏春秋•古樂篇》載,當時伶倫跑到一個叫“大夏”的地方,又到昆侖山之陰,聽到了鳳凰宛轉的鳴叫聲,他用腔體厚薄均勻的竹子斷取兩節之間,根據鳳凰叫聲的高低定出12個律管和“六律” “六呂”。這就是后來音樂中“十二律”律名的來歷,近年來在浙江、河南等地考古出土的原始的骨笛,使伶倫造樂的神話,得到了實物的證明。
黃帝造舟車、“作弩”、“煉石為銅”等等傳說,炎帝的教民耕作、發明醫藥等神話,在考古上也大都得到實物的印證。比如,在浙江河姆渡遺址和陜西寶雞北首嶺,分別出土過7 0XX年前的木槳和五六千年前的船形陶壺,說明當時南北方郡已確實有船。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骨、石箭頭,數以百計。在甘肅齊家文化(距今約4 0XX年)和山東龍山文化(距今約4 0XX年)和甘肅馬家窯文化(距今約四五千年),相繼出土了最早的黃銅和青銅器等。半坡出土了用以針灸的骨針。
神話與史實就是這樣互相印證,把黃帝和炎帝時期我國先民社會生活的文明程度。展現在我們眼前。
6.不能說明“早在四五千年前,中華先民已開始具有相當水平的文化生活”的一項是 ( )
a.山西夏縣出土半截蠶繭。
b.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有刻劃符號。
c.在浙江、河南等地考古出土了原始骨笛。
d.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用以針灸的骨針。
答案 a
7.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項是 ( )
a.近年來的大量考古材料證實,我國古代炎、黃時代的神話傳說并非虛有。
b.陜西民間流傳嫘祖 發明養蠶的故事和考古學家推斷的養蠶發明的過程完全一樣。
c.若干考古資料證明,早在殷墟甲骨文以前許多年,我國已有了初具雛形的文字符號。
d.根據考古材料確定,距今約7 0XX年前河姆渡遺址的水井是我國古代第一口井。
答案 c
8.對“神話與史實就是這樣互相印證”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