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0
d.“姓”字的形式結構表明上古出自同一血統的強大氏族,其世系只能按母系傳承,子女從母姓。
答案 c
6.下面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和字義往往發生聯系。母系氏族社會的婚姻狀況就是從字形和字義的關系中被發現的。
b.直至周以后,上古先民主動摒棄了血緣婚而采取族外婚作為婚姻規則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看到了血緣婚姻影響了氏族的繁衍。
c.族外婚與血緣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夫妻必須屬于不同的氏族,夫妻間只有婚姻關系,沒有經濟關系,婚后夫妻可以在同一氏族內生活。
d.“圣人無父”的神話話語與“知母不知父”的歷史話語,實際上都是古代對血緣婚和族外婚的解釋。
答案 b
7.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
a.《說文解字》不僅是一部文字學的專著,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婚姻制度的重要文獻,上古氏族的血緣婚和族外婚在書中都有記載。
b.從上古普遍盛行的血緣婚和族外婚狀況來看,我國“姓”的起源與“女”有關,并且姓氏在此階段已基本完備。
c.“姜、姬、嬴”等都各有自己的一個女性祖先,并分屬于各自的氏族群體,都有自己的氏族圖騰的符號標志。
d.語言是社會生活的記錄,漢字中許多含貶義的從“女”的字,都是上古母系婚姻制度下男子地位低下的反叛意識的反映。
答案 c
八、(07雅禮中學高三5月第一次調研考試)閱讀下段文字,完成6~9題。
神話—現實
炎、黃的發明,雖說都是古人的傳說,有些內容還近乎神化,但是,卻是有社會歷史的近似事實作為根據的。近年來大量的考古材料,證實了我國古代這些英雄時代的傳說并非完全虛有。
比如說,傳說中的黃帝發明衣冠和嫘祖發明桑蠶,確實反映了在大約4 000多年前,他們所處時代的實情。根據在浙江吳興錢三漾遺址(距今時間約4 7XX年至5 2XX年)出土的一塊絹片,完全可以肯定,早在4 000多年前,我國江南的原始居民,已經穿上了絲綢衣服。至今還在陜西民間流傳的嫘祖 “先蠶娘娘”發明養蠶的故事,幾乎和山西夏縣出土半截蠶繭后,考古學家推斷的養蠶發明的過程完全一樣。
至于古書中傳說的黃帝開始鑿井的故事,那也是有考古資料作為證明的。根據考古的材料,我國發現的古代第一口井是距今約7 0XX年前河姆渡遺址的水井。稍后,還有距今約4 000多年前,河南湯陰白營遺址中發現的井,以及洛陽矬李遺址的一口圓形水井。可知中原地區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水井已比較普遍,這和《世本》上所述的“黃帝見百物,始穿井”,正好互相印證。水井的出現,說明人們定居生活已經較穩定,人們也具有了利用水源的能力,人類文明的腳步大大加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