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0
a.黃帝發明衣冠和嫘祖發明桑蠶的傳說,反映了我國江南原始居民已經穿絲綢衣服的實情。
b.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原水井已比較普遍的考古結論,印證了傳說中黃帝開始鑿井的故事。
c.黃帝命人創造文字、制樂等神話反映了中華先民已開始具有相當水平的文化生活。
d.炎帝教民耕作、發明醫藥等神話,在考古上也都能得到實物的印證。
答案 d
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古代神話傳說有社會歷史的近似事實作為根據,說明文學源于生活。
b.人類文明的腳步大大加快,是因為人們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已具有利用水源的能力。
c.四五千年前中華先民文化生活水平是根據文字、音樂、舟車、醫藥等發展水平來推斷的。
d.將神話與考古相結合,是了解炎、黃帝時期我國先民社會生活文明程度的好方法。
答案 b
九、(07江西師大附中、臨川一中高三第二次聯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純音樂比歌曲有著更為廣闊的“感受空間”,這個判斷似是而非。說純音樂有更大的寬容度,可;說它在感染力或包容度上優于歌曲,則并不那么恰當。事實上,歌是一種極特殊的形式。我一直并不把作歌看成填詞譜曲,原因即在此。我覺得歌曲的發展有它自己的方式和邏輯,而不是器樂(音樂)的方式和邏輯。理想境界的歌并不是詞和曲的結合,兩者不存在結合的問題,而是從誕生起就渾然一體。換個角度觀察:語言和音樂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在那個部分里音樂和語言其實是同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歌。歌是人自身擁有的一種自然能力,它把自己撞出了聲音,就是這樣。這種說法有點兒神秘,但卻是真實的。當然,真正的歌是太少了。
有一句老話,好像是“情之所動,發乎于聲”,這個說法倒有點兒像歌的定義。真正的歌,如果把它改編成器樂曲,不管怎么改編可能都是失敗的,它不會比原先的內容多,或者說多出來的東西不會比原先的東西精彩。
因此我說:回到歌唱。
即便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歌唱亦是音樂的源頭。在漫長的人類史上,歌唱肯定是音樂史的第一個階段,隨后才是器樂的階段。從中世紀開始,器樂統治了西方將近四百年,致使整個近現代都成了器樂的天下,而歌曲只占據非常可憐的仆從地位。從本世紀開始,隨著黑人布魯斯的興起,并乘著一個新大國的新的全球影響力,歌曲重新回到了音樂的主流地位,它的發展是迅速的、驚人的、幅員廣大的、波瀾壯闊的,而器樂的發展開始呈現緩慢和僵化的局面,因此我們或可以把二十世紀稱為歌唱的世紀。而由于這個歌唱世紀的推動,千百年來在民間默默發生默默流轉并分隔在世界各個局部地域的歌唱,開始得以在整個世界中流傳,并有可能光榮地進入音樂的史冊,使這部長期以來只有器樂史的人類音樂史,終于不再因歌唱的缺席而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