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二 生產、勞動與經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私營經濟
以生產資料私有和雇傭勞動為基礎,以盈利為目的
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金,發展生產,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增加勞動者收入和國家稅收,對提高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外資經濟
外商獨資企業以及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企業中的外商投資部分
有利于引進境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學習境外的先進管理經驗,有利于擴大就業,擴大出口,增加財政收入等2.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客觀必然性: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水平低、多層次、不平衡的生產力發展狀況,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踐證明,它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重難點突破重難點1、生產與消費的關系任何社會都需要生產過程的不斷重復和更新,這就是再生產。社會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樣相互聯系的四個環節。正確把握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才能深刻理解我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為什么是發展生產力,我們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基本問題。生產與消費的關系總的來說是: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起著重要的反作用。生產決定消費。第一,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我們消費的對象,首先必須生產出來,否則無從消費;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四個環節中,生產是“源”的問題,沒有生產也就談不上社會再生產。第二,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消費方式即怎樣消費的問題,計算機、dvd等高科技電子產品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改變了以往的生產方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消費和娛樂的方式。第三,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改革開放以來,無論從實物消費量還是從價值消費量看,我們的消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這都緣于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生產的大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第四,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例如人們的一些消費觀,即:消費趕“時髦”、消費“一步到位”雖然不為社會所認可,但它反映了消費的動力是生產帶來的,是由收入水平決定的。沒有生產的發展,也就沒有消費趕著“到位”的情況。當然,事實上永遠無法“到位”,因為生產在在不斷發展。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消費對象、消費水平和消費方式總會或遲或早、或多或少地發生變化。消費對生產起著重要的反作用。第一,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消費使生產得以真正完成。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就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人們有各種需要,才有適應人民需要的各種生產。第二,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在當前的經濟生活中,生產者都懂得這個道理:什么時候及時、準確的掌握了市場動向,從而及時地調整經營方向或產品品種,就會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相反,如果不注意市場需要及其變化,就會盲目做出錯誤決策,以至造成災難性后果。所以,合理、適度的消費,是社會再生產正常進行、實現良性循環的重要條件。第三,消費是生產的動力。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甚至幾個相關產業的出現和成長。 生產縮小第四,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新的、較高水平的消費會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