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政治公民的政治生活復習學案
第二課
9. 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城市居民自治的知識。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務,要提請居民會議討論決定,所以選c。
10. a 【解析】《信訪條例》為公民行使監督權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助于公民監督權的規范和實現,而不是受到限制,b說法錯誤。c、d說法太絕對。
11. d 【解析】信訪屬于行使監督權,因此本題的題意實質上是要求公民要正確行使監督權,有序參與民主監督。
12. c 【解析】本題考查公民參與民主監督的途徑。材料表明公民是通過網絡這一平臺進行監督的,因此體現的是輿論監督制度,故答案為c。
13. d 【解析】從材料的意思中可知,本題實質上是考查公民參與民主選舉與民主管理的意義。
14. c 【解析】本題考查民主管理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在我國主要是指城市中的居民委員會和農村中的村民委員會,故只有c項符合題意;a、b項屬于社會團體;d項屬于基層政權機關。
15. c 【解析】回答本題,關鍵是把握準材料中的題眼:中國網民借助網絡表達自己的委屈。因此題意是強調網絡這一媒體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①本身錯誤,④說法不恰當,故排除。
16. 【解析】從設問的要求看:第(1)問要求回答公民參與民主監督的途徑是什么,第(2)問是回答進行制度創新,推動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意義是什么,要求思路上要有一定的發散性。從材料的主題看,材料主要表明市人大主動公布聯系方式,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答案】(1)依法參與民主監督。 (4分)
(2)老百姓可以表達呼聲訴求、反映社情民意,有利于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5分)可以走近人大,參政議政,有序參與政治生活;(5分)可以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提高參政議政意識和能力,保證當家作主。(6分)
17. 【解析】本題為觀點評析題。其觀點有兩層意思:一是網絡的虛擬性會影響信息的真實性,二是否定了網絡在民主決策中的積極意義。因此答案的思路是針對其觀點:一方面防止網絡的虛擬性,采取多種方式進行信息征集,另一方面也不能否定網民參與民主決策的積極意義。
【答案】(1)信息是決策的基礎,民意是正確決策重要的信息資源。(4分)政府通過網絡民意的方式進行民主決策,有利于增強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4分)有利于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推動決策的實施,(4分)增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2分)
(2)針對網絡的匿名性、虛擬性,政府要加強調查研究,防止虛假信息;(3分)同時,綜合運用專家咨詢制度、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等多種方式進行民主決策。(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