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框架結構及內容概要
《政治生活》教材已在全國十個實驗省區試用,由于它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獲得廣大師生的認可和好評。同時,也得到廣大教師的關愛和支持,對教材的不足之處提出了寶貴的修改建議。趁此機會,對廣大教師的鼎力支持深表謝意。近期,我們編寫組在教材編寫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對教材已作了修訂。下面我擬就《政治生活》模塊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教材的呈現方式與特點,施教中要把握的重點及相關的理論等問題作簡要分析,主要講以下問題。
一、《政治生活》的課程性質和課程目標
為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本課程的性質和目標,擬從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編寫思路及基本框架入手,先作說明。
(一)指導思想
教材是一種“法定文化”,體現國家的意志。教材的編寫以中共中央關于德育文件的精神為指導,以教育部頒發的課程改革的法規性文件為依據。
第一,以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學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特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為依據,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在處理知識點與思想政治觀點的關系時,堅持思想政治觀點統領知識點的原則,知識點的選擇要服從并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設置。
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時,緊密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與時俱進,把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教材的核心內容。
第二,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依據,跟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
強調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的政治生活實踐,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政治價值觀。
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自主獲取新知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第三,以《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為依據,體現本課程的時代性、基礎性。
把握本課程在“人文與社會”學習領域中具有的學科價值的同時,更要凸顯本課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功能和視角。
在進一步提供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內容的同時,更加關注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背景下,學生自主選擇和規劃人生的能力培養。
第四,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為依據,貫徹有關教科書編寫的要求。
教材的編寫,要在全面、準確地把握“內容標準”的基礎上顯示自己的編寫特色,在保持“教學文本”的規范性的同時,體現其“學習文本”的工具性,使之成為“教”與“學”互動的平臺。
(二)編寫思路
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生活邏輯為線索整合課程內容是教材編寫普遍適用的方法。《政治生活》正是據此進行編寫的。基本編寫思路如下。
第一,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根據我國公民政治生活內容組織教材內容。
○“三貼近”的原則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課程內容貼近生活是新課改倡導的理念。
○ 教學內容要貼近生活,有其科學依據。這就是:實際生活體現著人與世界的關系;生活內容蘊涵著豐富的價值與意義;生活內容構成了學生各種認識素材的主要來源;學生的生活往往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