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框架結構及內容概要
民主的形式因國家性質、國情和民主進程的不同而呈現多樣化。就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而言,大體有兩種形式。《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前者是選舉民主,后者是協商民主。民主的兩種形式分別由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來體現。
我國人民以地域、按人口比例,通過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相結合的方式選出人大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人民政協作為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則是由界別組成,政協委員來自各黨派、各階層、各民族、各團體、各行各業,通過界別渠道密切聯系群眾、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如果說,人民代表大會是以社會橫向結構為基礎,那么,人民政協則是以社會縱向結構為依歸。橫向和縱向結構相互交織、相輔相成,形成了區域利益和界別利益縱橫交錯的表達和整合機制。選舉民主是要么贊成、要么反對,要么通過、要么否決,少數服從多數,容不得中性結果。而協商民主則是力求形成共識,但也可求同存異,既尊重多數,又照顧少數。協商民主對選舉民主具有不可缺少的補充作用。通過兩種民主形式,我國人民廣泛參與國家事務,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我國社會主義民主顯現出全面性、真實性。
明確關于民主形式的理論,將有助于更好地講授第三單元的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民主和人民政協的協商民主兩種民主形式,同時也能更好地說明我國民主形式的多樣性。
(2)黨內民主。
在第三單元中提到“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這里的黨內民主是指中國共產黨內部實行的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民主集中制的民主。“人民民主”應包括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民主。
第四單元 當代國際社會
(一)本單元地位
上述三個單元的內容都是有關國內政治的問題。本單元則是引領學生的視野越出國內政治,認識當代國際社會的情況,學習有關國際政治的問題,這也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機構成部分。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發展中的大國。在經濟上,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實現了經濟長期高速增長,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作用與日俱增。形勢的發展,需要引導我國公民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因此,本單元引導學生從靜態層面了解國際社會的概況,從動態層面認識國際社會發展的趨勢,在此基礎上明確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我國的對外政策等。
(二)本單元的邏輯結構及知識體系
這一圖表展示了本單元的知識體系和要點。第八課介紹了國際社會的基本知識,包括國際社會的構成、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第九課是從動態層面上分析了當代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即時代的主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等。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標和基本原則。
(三)教學重點、難點提示
○ 國際社會的構成。
○ 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