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框架結構及內容概要
結論:以生活為基礎,以思想政治觀點為統領,以政治學科知識為支撐整合教材內容,是《政治生活》編寫的基本思路。
(三)基本框架特點
1.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為主線
《政治生活》的核心概念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是貫穿全書的一根主線。在前三個單元中都濃墨重彩地描繪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絢麗畫卷,多層次、多角度論及民主政治的問題。第一單元闡明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專政,我國公民享有的廣泛民主權利、公民履行民主權利的方式與途徑等。第二單元闡述了建設服務型的政府,政府的權力受公民的監督等。政府的權力受到有效的監督是民主政治的體現,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第三單元闡述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根本特點等。
2.根據政治生活主題安排教學內容
以往的教材比較重視學科概念、關注理論邏輯,因而,學科體系的味道更濃一點,其知識體系是國家→政府→公民→政黨→國際社會。
《政治生活》教材與以往不同,更關注學生的政治生活實踐,貼近學生生活來組織教材內容,其知識體系改變為: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國家→政黨→國際社會。
3.從近到遠、從具體到抽象的知識體系
這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知識體系的特點,在于它從小到大,從近到遠,從具體到抽象。全書共安排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的內容有遞進關系。
“公民的政治生活”,主要講有關我國公民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的內容,以學生能夠感受的政治生活為起點,引導學生思考有序參與政治生活、行使政治權利的過程與方法。
“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主要講公民與政府的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政府的性質、職能,學會正確處理公民與政府的關系,參與國家公共生活的管理,體會我國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主要講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引導學生`理解我國公民政治權利的制度保障,明確我國各項重大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當代國際社會”主要講公民參與國際政治生活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引導學生認識我國在當代國際社會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樹立堅定地維護我國國家利益的使命感和責任心。
(四)課程性質與課程目標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明確以下幾點。
○ 課程性質是思想政治教育課,是集理論學習、社會認識和公民教育于一身的綜合性課程。理論學習主要是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最基本的理論和知識;社會認識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國家和政府的性質、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勢、當代國際社會的概況等;公民教育包括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的灌輸、公民意識的培育、權利義務責任意識的熏陶、遵紀守法等行為規范的引導和公民國際視野的培養等。課程內容的核心價值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政治觀點的教育和社會主義政治方向的引導。其中,對學生進行的馬克思主義基本政治觀點的教育包括政治觀、國家觀、民主觀、政府觀、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觀、國家利益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