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框架結構及內容概要
第四層次是目。它是構成課文的基本單位,是學習的基本內容。每框均由三目組成,全書共72目,三目之間有嚴密的邏輯關系。
第一目是情景導入。提供與課文有密切聯系的案例、資料、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啟動思維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
第二目是情景分析。對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知識進行比較系統的闡述,有些部分在情景回歸中得以進一步的完善和補充。在這一目中,以辨析、評估、辨認等多種有效手段,分析情景,讓學生經歷“過程”,讓學生對情景進行思索,主動進行學習。
第三目是情景回歸。除了進一步闡明課程標準規定的知識內容之外,它還具有提高的功能。大體上可分為幾種類型:第一,著力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培養與提升,即在學習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情感的升華;第二,著力于培養學生的能力,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的問題或者是開展相關的活動;第三,踐行性的引導。
每個單元都設計一個“綜合探究”,通過真實的、具有挑戰性的、參與性強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
○ 第一單元安排了圍繞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展開的活動,即“有序與無序的政治參與”。在活動中,學生要查閱資料、列舉案例、分析比較、嘗試制訂規則。
○ 第二單元安排了圍繞政府的職責展開的活動,即“政府的權威從何而來”。在活動中,要求學生列舉最新的事例,比較有無權威的政府行使其職能的不同結果,還要聯系當地實際對政府的活動進行評估并寫出建議書。
○ 第三單元安排了圍繞我國的政治制度展開的活動,即“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特點”。在活動中,要求學生歸納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特征,并通過修憲的具體過程,明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起來。
○ 第四單元安排了圍繞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當代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狀況展開的活動,即“中國的和平發展”,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收集有關資料,舉辦一次主題班會。
(三)教材呈現方式的優點
《政治生活》教材的呈現方式,無論是內容層次的劃分抑或是字體功能的界定都按嚴格的規范,使教材結構格式化,具有簡約性,因而對課程的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它通過對每框、每目內容的規范式的編寫,能夠有效地控制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
其次,它通過情景導入、探究活動的設計和綜合探究活動的安排等,強制性地改革“滿堂灌”的靜態教學模式,推動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
最后,它有助于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多維度課程目標的實現。
(四)《政治生活》的主要特點
《政治生活》在堅持正確政治導向的同時,遵循“三貼近”的原則,貫徹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無論是教材內容的組織,還是教材呈現方式都有所創新。其主要特點如下。
第一,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成長的需要,有助于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政治生活》以“德育貼近生活”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為主題,以生活邏輯為線索整合教材內容,使之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增強了教材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