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框架結構及內容概要
○《政治生活》依據“德育貼近生活”的理念,以當代中國人政治生活為基礎來組織教材內容。
政治生活是社會生活的重要領域,它與經濟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共同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內容。政治生活的特點往往涉及社會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問題。例如,政府權力的行使是否規范,社會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公民權益的保障是否健全等。《政治生活》恰是以我國公民政治生活的內容為基礎,以生活邏輯為線索來安排教材內容的。那么,怎樣以學生的政治生活為基礎來組織教材內容呢?
第二,根據公民政治生活內容,提煉具有整合意義的若干主題,分單元進行編寫。
○ 教材是對現實政治生活內容的歸納和提煉。
以政治生活為基礎安排教材內容,并不是在教材中簡單隨意地列舉學生的政治生活現象,而是要求對現實的政治生活內容進行歸納提煉,使之升華為具有一定內容的生活主題。那么,這些生活主題是如何確定的?
○ 提煉的生活主題必須具有整合意義,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能夠體現課程性質的要求。
當代中國人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包括: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管理(其中主要是處理公民與政府的關系);參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關注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維護國家利益等。據此,教材把這些內容整合為四個生活主題,即公民的政治生活、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當代國際社會,并據此分為四個單元進行編寫。
如何理解提煉具有一定的整合意義,并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生活主題呢?以第二單元“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為例,這個單元闡述的是公民與政府的關系問題,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現實生活中,我國公民與政府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內容異常豐富。例如,公民享受政府的服務、接受政府的管理、參與政府的決策、認識政府的性質、理解政府的職責、支持政府的工作、監督政府的行為、尋求政府的幫助等。本來,把它提煉為“公民與政府”也未嘗不可,但從政治教育的角度,把它確定為“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則更具鮮明的政治教育性,因而也更能體現課程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見,提煉生活主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是整合課程內容的一個重要環節。
第三,以政治學科知識為背景回答政治生活主題的有關問題,滲透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政治觀點的教育。
政治性是本模塊教學內容的顯著特點。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正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根據中國的國情,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必然要進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維護國家的安全、主權和國家利益等方面的教育。《政治生活》恰是講述關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勢和特點;我國的政府為人民服務;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內容,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公民政治教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培養其政治素養的重要教學內容。學生只有掌握這些必要的理論知識,才能深刻理解政治生活主題的相關問題;也只有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才能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之形成正確的政治觀點,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