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20甲乙二人去辦事,路遇一河攔住去路,無橋亦無船,只能涉水而過。甲說:“不知深淺,怎能過河!”乙說:“不去過河,怎知深淺!”請從哲學上談談你的看法。
21.材料一 實踐的主體是現實社會的人;實踐的對象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踐的手段是現實的工具;實踐的結果,不論成功與失敗,都是既成事實。
材料二 針對我國經濟運行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中央積極進行政策調整,決定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材料三 魯濱遜漂流孤島得以生存的故事,即使是真實的,他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賴于人類提供給他的科學知識、技能、工具的結果。
請簡要說明,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8分)
參考答案:
1--10aadac cbcab 11--18bcbac daab
19、基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需要,武漢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集中優秀人才和先進的儀器設備,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的知識與技術手段,對sars病毒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XX年5月,他們聯合研制出抗擊sars病毒侵入細胞的多肽藥物。經科學試驗證明,它可以阻斷sars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具有預防和治療兩種功效。這些藥物的發明在非典型肺炎的預防和治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上述材料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哪些觀點?
答案提示: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
20、甲乙二人去辦事,路遇一河攔住去路,無橋亦無船,只能涉水而過。甲說:“不知深淺,怎能過河!”乙說:“不去過河,怎知深淺!”請從哲學上談談你的看法。
(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促使實踐活動順利進行。 (2)涉水過河是一種實踐活動,人們對河的深淺狀況的認識,只能在過河的實踐中產生,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所以乙認為“不去過河,怎知深淺”是正確的。 (3)科學的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促使實踐活動順利進行。如果在知道深淺的正確認識指導下過河則會順利進行,但是,甲認為“不知深淺,怎能過河”把這一方面絕對化,認為沒有認識的指導就不能過河是錯誤的。
21、.材料一 實踐的主體是現實社會的人;實踐的對象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踐的手段是現實的工具;實踐的結果,不論成功與失敗,都是既成事實。
材料二 針對我國經濟運行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中央積極進行政策調整,決定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材料三 魯濱遜漂流孤島得以生存的故事,即使是真實的,他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賴于人類提供給他的科學知識、技能、工具的結果。
請簡要說明,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8分)
(1)材料一說明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主體、對象、手段、結果都是客觀的。
(2)材料二說明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調整政策是為了解決矛盾和問題。
(3)材料三說明實踐是社會歷史性的活動。實踐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