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第一節 第三框 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運動的規律
【思考與討論】諸葛亮為什么可以用空城計解圍?這說明了什么道理?(學生討論回答)
【歸納】諸葛亮充分地了解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而馬懿謹沒有認識事物的真相,而被假象迷惑。現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真相從正面表現本質;假象以歪曲、顛倒的方式從反面反映本質。若將假象誤作真相,就會導致實踐失敗。看來要掌握真相,必須要區分真相與假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認識客觀事物,既不能拋開現象直接認識本質,也不能使認識停留在表面現象,甄別真相和假象,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把握規律。
2.探索規律是一個通過現象抓住本質的過程(板書)
(1)感知各種現象,掌握大量的現象和豐富的材料,這是認識事物的本質的前提和基礎
(2)區分現象和本質,不要被現象和假象迷惑,努力探索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規律
總之,認識客觀事物,既不能拋開現象直接認識本質,也不能使認識停留在表面現象,而必須通過現象認識本質把握規律。
【操作平臺】用科學和生活的例子,說明認識是一個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過程。
【課后練習】北京時間XX年十月二十四日十八時零五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號”是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它的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實施繞月探測工程邁出重要一步。繼美國、蘇聯(現在的俄羅斯)、日本、歐洲航天局之后,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探月衛星的國家。
“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將進入太空研究的前沿陣地,極大的鼓舞了中國的科研士氣。標志著中國向世界展現了自己的太空開發雄心和強大的科技實力。 “嫦娥一號”的發射將再一次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有決心、有信心、也有能力不斷升級自己的科技實力。此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也在逐步發展自己的創新科技。
“嫦娥一號”的順利發射標志中國為實現月球探測的千年夢想邁出了第一步。中國的太空計劃分三步走,“嫦娥一號”的發射是第一步,接下來中國計劃在XX年實現無人飛船登月,2017年實現載人飛船登月。
【操作平臺】 “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是我國科學家“35年磨一劍”的結果,也是我國科學史上鍥而不舍探索規律成功的典范。請你尋找相關科學家在研制“嫦娥一號”的感人事跡,并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如何學習他們的科學精神。
四.學習訓練和評價提示
1.[布置作業]:尋找自己在日常生活為科學奉獻和獻身的真人實例,在班級內宣講;收集近年來我國科學家運用規律,造福社會的大事。
2.對課前學生收集資料和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評價,并納入平時成績考核記錄;對課堂上回答問題、展示課件、參與互動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盡可能地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對于學生富有創意的問題及回答大力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五.教學設計說明
“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運動的規律”這一框內容包括兩部分:一是科學和規律的關系;二是探索規律是一個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過程。這是以前老教材沒有的內容。對于教師來說,這部分內容十分陌生。對于學生來說,也比較枯燥,講不好就可能變成說教。這無疑大大地增加教學的難度。在設計教案時,更重要的是將枯燥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增加其趣味性和實用性。同時還要使用比較新的時政材料,賦予它時代感。所以在編寫教案前,教師要收集大量的材料和具有說服力的真實事例,讓枯燥的理論“活”起來。讓每個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