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第一節第一框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在教學設計中,我對教材的秩序做了一點調整,將后面運動的形式提到前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先讓同學對物質運動有一個感性和直觀的認識。由感性到理性的過渡,使學生能夠層層推進的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完成。
在教學中的方法中,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推理法,舉例法和問題教學法。這樣做可以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等能力。
哲學的教學相對比較抽象,因此在引導學生時應多從身邊的例子和事物入手,讓他們有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從而更好的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同時,學習哲學也是為了對今后的學習生活給予理論指導,因此在最后的學習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學生活動,理論聯系實際,使哲學學習能夠深入學生生活。培養他們馬克思主義科學的運動觀。
附件:
1、為什么會發生地震
巖石具有受力后發生破裂的性質。在地下,存在著各種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這些力會在地下某些處所積累加強,當增大到使那里的巖石承受不了時,破裂就發生了。在這個變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殼運動。
在地殼運動的過程中,地殼的不同部位受到了擠壓、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那些構造比較脆弱的處所就容易破裂,引起斷裂變動。這種變動成為地震的主要原因。全世界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殼的斷裂變動造成的,這類地震稱為構造地震。現在我們要預報、預防的,主要就是這種構造地震。此外,火山爆發、洞穴坍塌等也可造成地震,但數量都很少,規模也很小。因此地震也可以說是現今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
2、六大板塊漂移
板塊漂移運動始于一億八千萬年前。觀測數據表明,大西洋每年擴大1厘米,夏威夷和南美洲每年接近5厘米,澳大利亞和北美洲每年分離1厘米,處在兩個不同的大陸板塊上的北加利福尼亞和南加利福尼亞在相互擠壓。每年每個板塊都要磨掉6厘米。
目前,北半球擁有全球大部分的陸地,而南半球擁有絕大部分海洋,兩大部分的島嶼都在大陸的東海岸。這就是板塊漂移的結果。
3、人的大腦
大腦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動:語言、運動、聽覺、視覺、情感表達等。它能夠調節消化、呼吸、循環、泌尿、生殖、運動等中樞。
大腦是一切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
智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
能力:思維記憶、學習獲得、認識理解、判斷推理、綜合分析、語言表達、社會活動能力
大腦一秒鐘發生10萬種生化反應,消耗全身20%的氧氣,消耗的能量可點燃一盞功率為20瓦的燈泡。
大腦能儲存五億本書的知識,人的大腦每天能記錄下8600萬條信息,一生能儲存100萬億條信息,相當于世界最大的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50倍。
4、細胞的分裂
細胞分裂是一個細胞分裂為兩個細胞的過程。分裂前的細胞稱母細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細胞稱子細胞。
細胞分裂通常包括核分裂和胞質分裂兩步。在核分裂過程中母細胞把遺傳物質傳給子細胞。
細胞分裂是活細胞繁殖其種類的過程。在單細胞生物中細胞分裂就是個體的繁殖,在多細胞生物中細胞分裂是個體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