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寶雞市高三各科教學質量檢測試卷(二)分析2
第一小題,第一問關于“英國采用妥協的方式完成政治變革的原因”,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學生根據材料即可作答,難度不大,大部分學生作答正確。第二問關于“民主政治進程”,是一個關于識記性題目,考查學生知識遷移能力,許多學生基礎掌握不清,導致作答不全,還有一些學生時間概念有誤,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失分較多。此題難度0.47。 第二小題,第一問要求回答“法國1870年后開始用協商手段的重要事件”,考查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大部分學生對“一票共和”這一歷史史實記憶不清,回答成“大革命”、“巴黎公社”等類似的錯誤很多。第二問關于“法國政局長期穩定的主要原因”的分析,考查學生闡述歷史事物的能力,由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理解不透,也就無法作出正確回答。此題得分率很低,難度0.22。 第三小題,第一問關于“美國憲法制定中多元利益集團之間妥協的表現”,這實際上也是考查學生對這一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部分學生只從理論上作答,要點不全,線索不清。第二問要求解釋美國憲法是“活著”的原因,這是考查獲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大部分學生可以正確作答。此題難度0.46。 第四小題,第一問要求分析民國初年“大妥協”的積極意義,旨在考查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傳統的觀點對“大妥協”的消極影響說的較多,此題角度較新,引導關注學術研究新動態。部分學生不會全面分析歷史事件,對題目涉及事件理解不到位,對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分不清楚,存在失分現象。第二問關于“對妥協的認識”,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大部分學生回答尚可,部分學生存在思維狹窄、條理不清、抓不住重點等問題。此題難度0.48。 第41題,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提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試題從文明史觀與全球史觀立意選取材料,從近代以來中國對西方文化的吸收這一史實出發,要求學生評述材料觀點,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化過程的理解。題目提到的中國近代化經歷了“技術—思想—政治”的觀點,實際上與教材提到的“器物—制度—文化”的觀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題目具有開放性,學生作答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體現歷史學科特征。大多數學生能準確把握材料觀點,從同意角度作答學生較多,能結合史實論述,作答不錯;部分學生理解材料出現偏差,審題不清,把握觀點不準,比如有學生甚至從“如何學習西方文化”的角度答題;有的作答層次不清,結合史實不恰當,比如有學生從不同意的角度作答,卻不能明確觀點,時間概念模糊不清,不能正確結合史實論證。此題難度0.47。 第43題,選做題學生相對作答較好,其中選b題學生較多。 a題以宋代“青苗法”改革選材,第一小題主要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提煉和理解觀點的能力。許多學生存在的問題是理解材料不透徹,獲取有效信息有限,對積極影響作答不全面,此小題難度0.51。第二小題需要理解材料判斷態度并談認識,有一定的思維力度和開放性,符合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可以結合政治課相關觀點去分析,大部分學生作答較好,此小題難度0.78。 b題以啟蒙思想為有關材料為題,第一小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能力,大部分學生可以讀懂材料,能正確概括材料觀點,此小題難度0.83。第二小題考查學生理解材料和調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較高,許多學生回答不夠全面,此小題難度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