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寶雞市高三各科教學質量檢測試卷(二)分析2
2.注重審題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材料題是高考政治主觀題的常見形式,它是綜合考查考生多種能力的一種有效形式。對材料的閱讀理解能力、知識的遷移與靈活運用能力以及辯證地考察事物的能力,都是《考試說明》明確要求和強調的能力,是區分考生有無學習能力的重要依據。因此,在后期的復習中,教師應該強化訓練,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重審題,培養和提高其審題能力。審題是答題的前提,審題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答題質量的好壞,審好題是答好題的先決條件。學生應在不斷訓練的過程中逐步領悟審題的技巧,掌握審題的基本方法,提高審題能力。教師在后期的復習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題中所給材料或情境進行分析,要教學生學會“獲取和整合信息”,要讓學生掌握一套審題的方法,比如抓關鍵詞、捕捉有效信息,并整合有效信息;審題目設問方向,明確命題意圖、試題考查的角度及選用知識的范圍。 3.既要重視時政熱點,又要關注社會生活。 重視時政熱點,關注社會焦點,是我們每個政治教師都會做到,而且相當關心的。但是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社會生活,可能就做得少一些。其實從政治學科的四個模塊來說,都與生活有關,從考綱要求來說,要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社會生活,從高考題目來看,也是經常運用生活情境來引導學生解答。因此,在后期的高考復習中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重視時事熱點的分析以及關注社會生活,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強化訓練,注意提高表達能力 從本次試卷分析來看,還存在著學生表達不清、思維混亂等現象。因此,在后期的復習中,教師要注意強化訓練,在訓練中要按照考綱的要求引導學生注意邏輯思維、語言表達以及規范書寫,以培養和提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的提高。歷史試題 試題圍繞學科主干知識和內容,通過“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新問題”來考察學科能力和學習潛力,體現“能力立意”命題的主導思想,符合課改精神。命題方式與近年來新課標全國高考文綜歷史試卷保持一致。試卷設計合理,題量適中,難度與高考試題基本持平,對歷史教學有積極的引領、指導作用。 一、試題特點: 1、試題設置合理,注重主干知識綜合考查。試題都是在考綱要求之內命制,分值比例均衡,突出政治史的主體地位,也注重對經濟史、思想文化史的考查。注重對主干知識的考查,加強學科知識綜合。例如第29題“進出口中國通商口岸中外船舶噸位”、第40題“民主政治進程”就涉及了多個知識點,且中外關聯,時間跨度大。 2、重視新情境材料的創設和運用,強調基礎與能力并重。以基礎知識為依托,以史學材料為支撐,材料情景新穎,呈現形式多樣,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同時,突出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對課本知識的遷移能力要求的提高,體現了“以能力測試為主導”的指導思想。 3、考查角度新穎,引導發散思維。結合史學研究動態命題,材料新穎、靈活、脫離教材內容,體現出對學生閱讀能力與分析能力的綜合考查。例如第34題從不同角度考查學生對蘇聯工業化政策的理解;第40題,引導學生從積極的角度分析民國初年南方提出妥協的意義。 4、突出開放性,加強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查。新課程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倡導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創造性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試題在設計上增強開放性、答案設計上體現多元化,例如第41題是評中國近代化的觀點,屬觀點例證型試題,要求學生圍繞材料中的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把考查考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究學習能力作為考查重點,給考生發揮個性特長留有充分余地,有利于開拓考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也體現了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