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學生運用“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說出陸地自然帶的垂直方向分布規律并分析說明其形成原因;2、閱讀“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與農業生產的地域差異”相關圖表資料(亞熱帶地區的水田圖、溫帶地區的草場圖),分析、說明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3、通過學習,舉例說出人們怎樣利用地域分異規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教學流程:解讀課標要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我們學習了哪些地域分布規律?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回憶上節課內容承上啟下,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
運用“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說出陸地自然帶的垂直方向分布規律并分析其原因指導學生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思考以下問題:1南坡從山麓到山頂有哪些自然帶? 2分析說明分布規律及其原因。3分析喜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帶譜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異?(選用)板書:展示乞力馬扎羅山垂直帶譜示意圖和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引導學生比較自然帶譜的數量多少和基帶的差異。讀圖分析,回答問題從地形、海拔高度變化等因素對環境的影響,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能力 培養學生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問題小結:出示表格(見附表)學生填表總結檢查學生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提問:為什么要因地制宜地進行農業生產?閱讀p99頁材料,回答問題讓學生了解人們在農業生產中怎樣利用地域分異規律提問:你還能舉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實例嗎?發言培養表達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出示課堂練習(見課件)。做練習檢查本章節知識落實情況章節小結板書設計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水平地帶性由赤道到兩極:緯度差異— 熱量垂直地帶性山地:海拔差異—熱量、水分由沿海到內陸:海陸差異—水分附表
地域分異規律
自然帶更替方向
形成地域分異的主要因素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