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五章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三維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和表現
2、 能解釋并繪制地理過程示意圖
3、 能舉例說明各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學習生物循環示意圖,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2、 通過閱讀藏羚羊數量與環境變化的相互關系,培養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
(三)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做到統籌考慮
教學重、難點
1、 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因
2、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教法與學法
小組討論法、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播放一段泰寧金湖景區風光,設計問題:
問:大家從剛才看到的優美風光中看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
構成泰寧金湖景區自然環境的地理要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水,大氣,巖石,土壤,生物,地形等)
小組討論:構成地理環境的這些要素,他們之間是彼此孤立的嗎?
那么他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呢?
引入新課:根據大家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地理要素并非簡單地匯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板書)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過渡:整體性就是自然環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學習。
(板書)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地理要素間進行物質與能量交換是通過水循環、巖石圈物質循環和生物循環來實現的。
(板書)1、水循環
(水循環的定義、如何聯系地理環境各要素、怎樣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板書)2、巖石圈物質循環
(巖石圈物質循環的定義、如何聯系地理環境各要素、怎樣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板書)3、生物循環
(1) 小組討論: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提示:對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的影響)
承轉: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 分析光合作用的過程:
6co2+12h2o 葉綠素光 c6h12o6+6h2o+6o2↑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儲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則又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