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這種有機質的合成和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
(3) 生物循環
(重點講解:生物循環中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活動:教材第93頁
思考:分析熱帶雨林地區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是怎樣體現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
設問導入:通過活動我們知道一棵樹的生長是通過光合作用來制造物質的。想一想,如果僅僅通過植物就能完成光合作用嗎?(還必須外部條件通過相應的物質基礎才行)。也就是說,光和作用僅靠單個地理要素是無法完成的,必須多個地理要素綜合起來才能完成的。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板書)1、生產功能
概念:生產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生產功能主要依賴光合作用。
形成過程:光合作用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將生物、大氣、水、土壤、巖石等統一在一起,在一定條件下,生產出有機物的過程。
案例分析:植物的生長是通過光合作用來制造物質的,光合作用的完成是多個地理要素綜合起來完成的。大氣為植物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巖石圈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無機鹽。
性質:生產功能是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
(板書)2、平衡功能
事例引入: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變化
概念: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案例分析: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之一的藏羚羊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現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區。它的繁殖率變化不明顯,但存活率卻變化顯著。在無人干擾時,藏羚羊的數量雖有波動,但基本穩定。
小組討論:在無人干擾時,在一定范圍內藏羚羊的數量基本恒定的原因?
藏羚羊 存活率上升
數量增加
環
境 食物、水源充沛
寒潮少
避風處、含鹽土壤充足
藏羚羊 存活率下降
數量銳減
環
境 食物、水源、避風處、含鹽土壤不足
(課堂小結):
課后思考:我國北方地區人們毀林開荒,破壞植被,將導致地理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完成下列練習。
板書設計: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水循環
2.巖石圈物質循環
3.生物循環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
2.平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