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環境保護》教學設想
【確定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大氣污染所形成的地球保溫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和保護(防治)。
2.過程與方法目標:應用課本上的地圖,比較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和解決的途徑,從而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并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環境保護的意義,并樹立“從小做起,從我做起”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全球意識”。
【設計教學方式】
環境問題的教學以“成因、后果、措施”為主要的教學線索來進行,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師的引導作用來達到教學目標的落實。
1.通過投影漫畫“地球出汗了”這一例子,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地球為什么會出汗?大氣出現了什么問題了?
2.通過材料“我國科學家近年來也發現,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臭氧濃度的大幅度下降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臭氧為什么會減少?臭氧層破壞會造成什么危害?我們應如何去保護臭氧層?
3.通過材料“在北美和加拿大綿延數千里的森林正在消亡,成千上萬的湖泊正在干涸,酸雨正落在廣袤的荒野上;在瑞典,4000個湖泊因酸度太高,魚類無法生存;在美國佛蒙特州和紐約州,60%的高海拔紅云杉已消失”,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酸雨是怎樣形成的?有哪些危害?怎樣防治?
【落實教學內容】
(一)全球變暖
1.成因:人類活動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強烈吸收地面紅外線長波輻射;自然原因。
2.后果:海平面上升,影響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導致世界各地經濟結構的變化。
3.措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二)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1.成因:太陽活動的影響;人類使用消耗臭氧物質。
2.后果: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加,直接危害人類健康,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業造成破壞。
3.措施: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制冷系統;參與國際保護臭氧層合作。
(三)酸雨的危害與防治
1.成因:由于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不斷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所致。
2.后果: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危及人類健康。
3.措施: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是根本途徑;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是有效措施。具體措施:1)制定嚴格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限制固定污染源和汽車污染源的排放量,加強排放控制地的管理。2)調整能源結構,增加無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發展太陽能、核能、水能、風能、地熱能等不產生酸雨污染的能源。3)積極開發利用煤炭的新技術,推廣煤炭的凈化技術、轉化技術,改進燃煤技術,改進污染物控制技術,采取煙氣脫硫、脫氮技術等重大措施。4)加強大氣污染的監測和科學研究,及時掌握大氣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和遷移狀況,了解酸雨的時空變化情況和發展趨勢,以便及時采取對策。5)調整工業布局,改造污染嚴重的企業,改進生產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污染排放量。
【課堂練習鞏固】
1.引起全球氣溫升高的因素是:
a.工廠、交通工具、家庭爐灶大量燃燒煤、石油、天然氣
b.耕地面積不足,林區開辟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