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
理解,組織語言:每隔一定數目的元素,會重復出現原子最外層電子數從1個遞增到8個(he除外)的情況。
理解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
通過回憶,架起探求知識的橋梁。
提高學習積極性。
引導學生從事物的內部尋找變化的根源。
為研究的方便,引入原子序數的概念。
理解原子序數的編排原則。
熟悉所學的化學用語。
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化學用語的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處理數據過程中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學生從個別到一般的抽象歸納的能力。
加深對規律的理解。
續表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板書】
一、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
【組織討論】根據原子最外層電子排布的周期性,將原子序數為1~18的元素排列成表格。
【繼續討論】兩種編排結果似乎都有些道理,究竟哪一種更合理呢?
【評價】這些同學思考得很深入,能夠考慮到稀有氣體結構的穩定性和元素性質相似兩方面的原因,這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指導閱讀】元素的性質隨核電荷數的遞增有什么變化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表5-3關于原子半徑的數據,參考書上130頁底端的小字注解,歸納原子半徑的變化規律。
【評價】課本高度概括了原子半徑的遞變規律。他說的“不考慮稀有氣體元素”是因為測定稀有氣體元素原子半徑的根據與其他元素不同。
【講解】若把所有的元素按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排列起來,將會發現,隨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的原子半徑發生周期性的變化。請同學們看課本圖5-5,分析堿金屬等族元素的原子半徑的周期性變化。
【板書】
二、原子半徑的周期性變化
理解、記錄。
討論、嘗試,主要排出以下兩種形式:一種he在be的上面、另一種he在ne的上面。
討論、分析兩種表格的優缺點,各抒己見、形成共識:第二種更好一些,因為he最外層電子數(2個)與ne最外層電子數(8個)均達到穩定結構,都是稀有氣體元素。
傾聽,思考。
邊閱讀邊思考,得出結論:不考慮稀有氣體元素,從li到f、從na到cl,原子半徑都由大逐漸變小。
理解:稀有氣體元素原子半徑跟鄰近非金屬元素相比顯得特別大的原因。
看圖、分析原子半徑的遞變情況:同一橫行從左(堿金屬元素)到右(鹵素元素),原子半徑由大到小(不包括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同一縱行從上到下原子半徑由小逐漸變大。
理解、記錄。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爭論中去偽存真、提高認識。
及時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形成探求知識的活躍氛圍。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從大量數據中提煉、歸納的能力。
解釋稀有氣體原子半徑的特殊性。
形象化的教學給學生增加一些感性認識,提高了直觀性,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體會原子半徑的遞變規律。
續表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提問】從原子的結構上考慮,原子半徑受哪些因素制約?隨原子序數的遞增,原子半徑為何出現這種周期性變化?
【評價】大家說的三種因素都起作用,但有主次關系。通常,電子層數越多,原子半徑越大;當電子層數相同時,隨核電荷數的遞增,在后兩種影響結果相反的因素當中,核吸引電子的影響是主要的,因此,當電子層數相同時,原子半徑減小。(除了稀有氣體元素)
【指導閱讀】請同學們看課本表5-3,研究一下元素主要化合價的變化情況,怎樣去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