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
從這個表格中我們能夠看出兩國當時在發展趨勢上有何不同?你認為當時的英國是否具備侵略中國的條件,為什么?
參考提示:中英兩國的發展已經開始邁向不同的方向。原有的世界形勢傾斜了,但是中國并未有徹底沉淪,而當時的英國人也絕對看不出他們即將超越這個強大的東方帝國。因為英國即不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地區,也不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在他們對東方支離破碎的印象中,東方文明仍是神圣偉大的,東方國家是實力雄厚的。即使到16世紀中期,英國的實力仍非常有限,盡管已擁有一支裝備精良的海軍,但英國還不敢對中國動武。那什么時候,英國不再像從前一樣“懼怕”中國呢?教材p3有一個英國對神秘的中國逐漸有了自己認識的典型例子,就是18世紀的時候乾隆皇帝接見英國公使馬戛爾尼的情況。當時兩國看待世界形勢有什么差異?英國來華的目的是什么?清政府是如何應對的?乾隆皇帝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馬戛爾尼在中國看到了什么?
資料:馬戛爾尼(1737-1806)是英國外交官。1793年,他奉英國政府之命,以慶賀乾隆帝80壽辰為名,來到中國,要求清政府增開通商口岸,減低稅率,給予租界,允許英國派遣公使長駐北京,聽任英國傳教。乾隆皇帝以其不識天朝體制,妄行乞請,而嚴加拒絕。在賜馬戛而尼筵宴,優加賞赍后,讓其回國。
●新課學習
一、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子目,閱讀提問:
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同時也是清朝統治的晚期。封建社會晚期,應出現的新的經濟因素是什么?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什么?
2.結合第1頁小字材料: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晚期,社會危機在經濟方面的表現又是什么呢?
參考結論:資本主義萌芽、占統治地位的自然經濟、土地兼并
除了經濟危機之外,清王朝還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閱讀p2小字和黑體材料,政治思考:政治危機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參考結論:吏治腐敗(黑體材料和小字第一段)、軍備廢馳、財政拮據、矛盾尖銳(小字)四方面
接下來看看當時的世界形勢。結合教材第2-3頁小字,回憶初中歷史內容,思考:當時的世界形勢是什么?
仍然從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方面比較18世紀以后中英兩國的發展狀況:(投影)
中國(清王朝) 英國
政治 仍處于封建社會;封建君主專制;吏治腐敗 資本主義社會;君主立憲制
經濟 依然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在對外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 完成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發達,成為世界工廠
科技文化 文化禁錮造成“萬馬齊喑”的局面,自然科學的發展基本停滯 “啟蒙運動”解放了思想,近代自然科學體系不斷完善,推動科技革命
軍事 軍備廢馳 不斷對東方發動侵略,已建立侵略中國的前沿陣地
提問:所有這些不同當中,你認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參考結論:我認為是觀念的落后。英法等國與時俱進,而中國的統治階級閉幕塞聽,虛驕自大。不清楚、不正視自身的落后,在西方飛速發展的同時,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帶領龐大的帝國進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險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