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
討論:中英兩國出現巨大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從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傳統因素等方面思考)
參考結論:(投影)
1.經濟
中國:小農經濟束縛了社會的發展;
英國:重商主義刺激社會的發展
2.政治
中國:中央集權體制完善,君權至高無上;
英國:從沒形成過絕對王權
3.科技文化
中國:缺少有組織的科研機構,專注于研究社會學;
英國:有革新和創造的意識,對自然科學研究的興趣濃厚
4.傳統
中國:很少有生存危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即使中原被少數民族統治,最終仍是被中原文明融合
英國:是在擺脫歐洲大陸的控制后獨立的,生存和擴張的意識以及追求利益的愿望非常強烈
提問:眾多的因素中哪一個最重要?(培養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即經濟是基礎,政治、法律制度和各項政策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我們可以設想:馬戛爾尼的見聞使越來越多的英國人了解了中國的真相。中國的日漸落后的現狀和廣闊市場的巨大誘惑力,逐漸成為英國殖民掠奪的對象。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資本和市場,其實現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階段表現了鮮明的掠奪特征。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又是一個相對落后的封建國家,這對英國資產階級來說,無疑是一塊"肥肉"。那么,英國是如何來實現其目的的呢?
事實上,在發動戰爭之前,它們采取了兩種方式:
1.正常的貿易
結果怎樣呢?為什么是這樣的結果?
資料:長期以來,清政論在對外關系上實行閉關政策,僅在廣州一地對外通商。18世紀中葉以后,在廣州與中國進行海上貿易的國家中,英國占首位。到鴉片戰爭前夕,中外海上貿易的80%是中英雙邊貿易。從中英貿易的商品構成看,由英國輸入的主要貨物是呢絨、棉布,由中國輸出的貨物,主要是茶葉、生絲、藥材等。中國封建自然經濟對外來商品有很強的抵抗力。廣大農民,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過關“晴事耕耘,雨事織績”的生活他們以織助耕,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產品。因此,中國市場的大門,不是英國商品所能輕易就打破的。相反,中國出口的茶葉、生絲卻在西方很有銷路。這樣,中國在同英國的正當貿易中,處于出超地位。不少外國商人來中國做買賣,卻要帶來大量的銀元。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英國貿易每年還保持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優勢。
于是,對于英國資產階級來說,事情全然相反了,他們要將中國變為其市場,但事實是英國即將要成為中國商品的市場,為了扭轉這種情況,英國資產階級必須尋求新的特殊商品,他們找到了鴉片這種"商品"。從19世紀初到鴉片戰爭前夕,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數量激增。
2.鴉片走私
結合第3頁材料:鴉片輸入有什么危害?
參考結論:軍隊戰斗力下降;財政拮據,國庫空虛。
教師指出,這是林則徐站在封建統治的立場上,得出的兩個結果。此處可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得出鴉片輸入對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人們日常生活方面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