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教案
羅馬執政官一般有12名肩扛權標的雇從,權標是一束紅帶捆扎的笞棒,中間插有一把戰斧,稱為“法西斯”,象征國家最高權威。當羅馬國家處于緊急狀態時執政官中的一人通常被推舉為“獨裁官”,集全權于一身。現今的“獨裁”一詞由此而來。
元老院:掌握著國家的決策權。元老院成員是由貴族組成的,貴族掌握國家的決策權。說明羅馬共和國是什么性質的政權?提示:奴隸制貴族專政。在確保執政官不會濫用權力和監視獨裁者的一舉一動都完全依賴于元老院。在決定宣戰和官員任命上,元老院更是享有的特權。沒有元老院的支持,執政官也好,獨裁者也罷,統統寸步難行。有句話道盡了羅馬共和制度的全部:“在共和國,權力盡歸于元老院。”
共和國時期元老院成員從貴族首領擴展到知名學者和德高望重的前執政官,許多羅馬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和歷史學家都曾經是元老院的議員,其中著名的當屬加圖和西賽羅。元老院的聲望使其受到極大的尊敬,從外交國防到財政農工,執政官都必須征求元老院的見解。
公民大會:每年召開一次,平民可參加,主要職權是什么?提示:選舉工職人員和通過元老院擬定的提案。可為什么羅馬統治者同意設保民官?保民官怎么樣保護平民的權利?閱讀課文知識點“平民保民官”
在共和國時期內,貴族壟斷一切國家權利,貴族與平民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地位與權利十分不平等,如貴族與平民不能聯姻,平民兵役,賦役負擔沉重。這使得貴族與平民矛盾沖突不斷,特別是富裕的平民更是要求享受平等的政治權利。所以,平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與貴族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并迫使貴族做出讓步,允許他們選舉自己的官員,并同意設保民官,保民官要為平民說話辦事,有權否決元老員決議,有權監督政府的行為。
為了保護平民的權利不受貴族任意侵犯,羅馬共和國時代還頒布了一部成文法律《十二銅表法》
(過渡)羅馬國力強盛后,就走向了對外擴張的道路,經過幾百年的對外征戰,羅馬從臺伯河上的一個城邦國家逐漸發展為一個龐大的帝國。可以說,共和國早期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是一部從防守走向擴張的戰爭史。到公元前2世紀中葉以后,許多被征服民族不斷發生奴隸大起義,羅馬內部也內戰不斷,出現前三頭政治同盟龐培、克拉蘇、愷撒,最后愷撒取得獨裁,愷撒被人刺殺后,混亂中其外甥屋大維繼位,之后又出現后三頭同盟: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在三頭巨雄中,最終屋大維使長期內戰和分裂的羅馬重新統一起來。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賜給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正式確立元首制,標志著羅馬從共和時代進入帝國時代。
帝國時代:屋大維是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他創立了元首政制,公元前28年改組元老院,自任“元首”,意為“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他在公元前27年被授予“奧古斯都”稱號,意為“神圣”“至尊”,“偉大”,可見他當時聲望之大,這一年被認為是元首制,即帝國時代的開始之年。
奧古斯都都掌握著哪些權利?提示:集軍政、司法、宗教等大權于一身。
據此分析元首制的實質?提示:表面看來屋大維的各種職權都由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授予,其實,屋大維剛開始是假借共和之名,獨攬國家大權,加上在當時享受崇高的威望,使他凌駕于元老院和其他各種官職之上,成為最高的主宰者。特別是他掌握著軍隊的領導權,保證了他對國家事務的最高決定權。所以,屋大維建立的元首制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帝制。實質是隱蔽的專制君主制。而元老院的權力也大不如前,權力都在元首手中。這種大權集于一身,確立了教完整的統治秩序,使羅馬帝國進入2xx年相對穩定時期,歷史上成為“羅馬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