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高一歷史偉大的抗日戰爭教材點撥及同步練習(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二(3)
新課程高一歷史教材點撥及同步練習(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二(3)
三 偉大的抗日戰爭
歷史回眸一、侵華日軍的暴行
1.發動軍事進攻
(1)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揭開了侵華戰爭的序幕。
(2)1933年,日軍向長城沿線進犯。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默認日本占領東北三省和熱河、冀東為“非武裝區”,華北門戶洞開。
(3)1935年,日本制造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主要矛盾。
(4)1937年?月,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面侵華的序幕。
(5)1937年8月,日軍制造八一三事變。隨后占領上海、南京、濟南、太原等地。
(6)1938年5月,日軍攻占徐州。10月,廣州、武漢失守。
2.制造大屠殺:先后制造了“南京大屠殺”等慘案,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3.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在中國土地上研制細菌和化學武器,用活人做試驗,并在20個省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
4.實行所謂的“以華制華”政策,利用漢奸,扶植傀儡政權;實行殖民統治;進行經濟掠奪和推行奴化教育。
二、關內關外的抗日救亡運動
1.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立即發表宣言,號召進行民族革命戰爭。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2月,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2.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官兵,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從1936年開始,中共將各路抗日武裝組成抗日聯軍。
3.蔡廷鍇、蔣光鼐等率領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中奮起抗日,后來,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4.1933年,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聯合共產黨員吉鴻昌,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5.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促使抗日救亡運動迅速發展成為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
6.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它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三、全民族的抗日戰爭
1.1937年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
2。在抗戰防御階段,國民黨在正面戰場先后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等多次戰役,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則根據洛川會議精神,開辟了敵后戰場。
3.抗戰相持階段,國民黨組織了棗宜會戰等,繼續抵抗日軍進攻,制造了包括皖南事變在內的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進行了百團大戰等戰役。
四、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1941年12月9日,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德、意宣戰。
2.1944年,日本發動豫湘桂戰役,國民黨喪師失地。同年春,敵后抗日軍民發起局部反攻。
3.1945年?月,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
九一八事變的歷史背景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大規模武裝侵略中國東北的開始。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侵華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既定國策,不是偶然發生的。中國東北是日本重要的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的市場、農業和重工業原料供應地。日本統治者視中國東北為其“生命線”。1927年,日本田中內閣在“東方會議”上確立了先占領中國東北、內蒙,進而侵占全中國的政策,決意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限制日本獨占中國的華盛頓體系,加緊推行既定的“大陸政策”,試圖稱霸亞洲、爭霸世界。第二,促使日本在1931年“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的內部原因,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波及日本,日本統治集團急需利用對外戰爭來擺脫國內經濟危機的困擾。板垣征四郎在《關于滿蒙問題》的講演中宣稱:“打開我國目前經濟困難局面的根本政策,不外乎是向海外發展。”發動對外戰爭成為日本政府維護本國壟斷資產階級利益、轉移人民斗爭視線的“反危機”措施。第三,日本在1931年9月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外部因素是時機有利:國際上,歐美資本主義各國正在忙于應付本國的經濟危機,無暇顧及中國;中國內部,蔣介石政府正在南方集結重兵“圍剿”紅軍,無心北顧。日本帝國主義趁此“良機”發動了蓄謀已久而又迫不及待的侵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