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高一歷史偉大的抗日戰爭教材點撥及同步練習(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二(3)
甲午中日戰爭和全民族抗日戰爭的比較
(1)相似之處:戰爭爆發時兩國的形勢均是敵強我弱;戰爭爆發時日本都足采取了先制造事端后發動突然襲擊的方式;侵華過程中手段殘忍,制造了大屠殺;都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深重的災難。
(2)結局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列強乘機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全民族抗日戰爭,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出現不同結局的主要因素有:從領導方面來看,中日甲午戰爭時,清政府腐敗無能,消極避戰,求和妥協,這是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合作,在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分別開辟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共同抗日。從民眾方面看,清政府壓制人民的抗日熱情,并阻撓中國臺灣軍民的反割臺斗爭;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共的積極努力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全民族抗戰。從戰略戰術上看,中日甲午戰爭中,李鴻章采取避戰自保、消極應戰的方針,以致坐失良機,導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和戰爭的徹底失敗;抗日戰爭中,正面和敵后兩大戰場分別開展陣地戰和游擊戰,并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進行持久抗戰,最后取得了抗戰的勝利。從國際環境來看,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西方列強對日本的侵華采取支持或默許的態度,使日本侵略者有恃無恐;抗日戰爭時期,隨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國的抗戰得到了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國家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時空隧道1 中外各派政治力量對西安事變的態度
材料一:毫無疑問,張學良部隊舉行兵變的原因,應當從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幫助日本帝國主義推行奴役中國的事業的那些親日分子的陰謀活動中去尋找。臭名昭著的日本走狗汪精衛的名字同陜西省發生的張學良部兵變緊密相聯,這也絕非偶然。——蘇聯1936年12月《真理報》評論
材料二:英美的輿論,雖對捉蔣表示不贊同,然而也不主張討伐張、楊。蘇聯《真理報》兩次評論,對西安事變等同兩廣(倒蔣)事變一樣。 日本說蘇聯造成,蘇聯說日本造成。雙方對事實的實質,都有抹殺。
材料三:蘇聯因為日本的造謠,只能這樣說。同時蘇聯如表示同情,便可以使與南京對立。這樣的輿論,自然對局部的利益是有些妨礙。然而我們是不是能采取這一立場?當然是不能的。……我們的方針應確定為爭取成為全國性的抗日,堅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方針。
——材料二、三均摘自毛澤東193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發言》
思維點睛: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發生后,中外各派政治力量對此極為關注,并發表了自己對這一重大事件的不同看法:蘇聯和日本相互指責由對方造成事變;英美由于被扣的蔣介石是其統治中國的工具,而不贊同扣蔣,但由于同日本在爭奪中國問題上有矛盾,故又不主張討伐張、楊;中共認為事件的實質是中日之間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后,張、楊從維護民族利益出發,逼蔣抗日而實行“兵諫”。在這一系列的不同看法中,中共不僅正確地分析了西安事變的實質,而且從有利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發,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形成全國性的抗日浪潮。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已經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獨立自主地解決本國的實際問題,表明中共已由幼稚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