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高一歷史偉大的抗日戰爭教材點撥及同步練習(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二(3)
時空隧道2 日本近衛內閣發表的三次對華政策《聲明》節錄
材料一:在攻陷南京后,帝國政府為了仍然給中國國民政府以最后重新考慮的機會,一直等到現在。然而,國民政府不了解帝國的真意,竟然策動抗戰……因此,帝國政府今后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而期望真能與帝國合作的中國政權的建立與發展,并將與此新政權調整兩國邦交,協助建設復興的新中國。 ——1938年1月16日《聲明》
材料二:帝國陸海軍已攻克廣東(州)、武漢三鎮,平定中國重要地區。國民政府僅為一地方政權而已。然而,如該政府堅持抗日容共政策,則帝國決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潰為止。……如果國民政府拋棄以前的一貫政策,更換人事組織,取得新生的成果,參加新秩序的建設,我方并不予以拒絕。
——1938年11月3日《聲明》
材料三: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聲明,決定始終一貫地以武力掃蕩抗日的國民政府。 同時和中國同感憂慮、具有卓識的人士合作,為建設東亞新秩序而邁進。……當此之時,政府向國內外闡明同新生的中國調整關系的總方針,以求徹底了解帝國的真意。日滿華三國以建設東亞新秩序為共同目標而聯合起來,共謀實現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
——1938午12月22日《聲明》
思維點睛:上述材料反映了日本對華政策的調整:1938年1月16日的《聲明》體現了日本企圖采取不承認國民政府,圖謀另立親日偽政權的方針;1938年11月3日的《聲明》反映出日本對國民政府的方針又有變化,即改變了不承認國民政府的方針,在對國民政府實行軍事打擊的同時,伸出誘降之手;1938年12月22日的《聲明》則進一步耍出了新的花樣,即所謂的“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合作”三原則,以此作為誘降的條件。日本對華政策之所以如此調整,主要是因為:從當時中日戰爭的實際看,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后,由于戰線太長、兵力不足,資源緊張,又由于中共領導的敵后游擊戰爭猛烈發展,嚴重威脅日軍后方,日本被迫改變原來的方針。 日本侵華方針的調整,對國民政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而蔣介石集團則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日本改變侵華戰略方針
1938年10月,日軍占領廣州、武漢以后.由于戰線太長、兵力不足、國內資源緊缺,特別是由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廣泛建立,嚴重威脅著日軍后方,這就迫使日本帝國主義基本上停止了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而把其主要兵力轉向敵后戰場,以鞏固其占領區。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應付長期戰爭,在占領武漢之后,不得不改變其前一階段的侵華戰略方針而開始實施其新的戰略方針。它的新的戰略方針表現為:
(1)把軍事進攻的主要矛頭指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戰場;對國民政府則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
(2)以“反共”的誘惑之詞積極挑撥國共兩黨之間的關系,破壞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積極利用漢奸,扶持偽政權,達到“以華治華”的目的。
(3)積極掠奪淪陷區的資源,利用中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戰養戰”。
(4)在世界范圍內,配合德、意法西斯軸心國對英、法各國施加壓力,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