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10課 鴉片戰爭教學設計
2.經過:請讀課文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經過。
3.結果:《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858年清政府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主要內容包括: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10處通商口岸;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沿海沿江各口岸通航;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通商、傳教;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分別簽訂了《北京條約》。規定:除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外,還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對英法兩國的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等。
思考:展示十一口通商圖,對比兩次鴉片戰爭中所開放的口岸分析特點。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開放的口岸都分布在東南沿海。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開放的口岸特點:多,廣、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達11個,請學生讀圖,掌握最北的,最南的。廣是指口岸從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沿海;深是指南京、漢口的開放,使侵略勢力深入到長江中游、中國內地。這標志著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勢力的深入,加深了中華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
4.影響:
(1)第二次鴉片使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主權受到更加嚴重的侵害。
(2)俄國乘機強占了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3)清政府開始被外國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4)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加深。
橫向聯系:
(1)權力結構發生變化:
與第一次鴉片戰爭不同,第二次鴉片戰爭刺激清朝一部分官員開始關注“洋務”,主張學習西方的“長技”,推動了洋務運動的開展。
(2)設立總理衙門,專門處理外交事務。隨著中國大門被西方列強打開,外交事務日益增多,需要一個專門機構進行外交活動。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為什么沒有與列強交往的外交機構?
封建統治者妄自尊大,視外國為蠻夷小邦。在這樣的思想認識下,不可能有平等的與外國交往的機構存在。這正是閉關鎖國政策在對外交往中的反映。總理衙門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外交機構,表明清朝統治者對外國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3)設總稅務司。長期以來由英國人擔任。
(4)設同文館,翻譯外國書籍,了解西方。表明中國現代化運動由此起步。
縱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