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主要內容:增強企業活力(中心環節),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實行政企職責分開,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
(2)重心轉移: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從農業轉向國有企業。
(3)改革的深入:①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按照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進一步擴大生產經營自主權。②國有企業實行了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在企業內部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迅速推進。
1978年小崗村農民“分田到戶”“生死狀”:1978年12月 地點:嚴立華家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以下21個農民姓名及蓋章或指。
建國后中國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變化?
(1)1952年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實行農民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農業合作化道路。(3)1958年在農村錯誤發動人民公社化運動。(4)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重大決策,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鳳陽花鼓詞及民間諺語:(1)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新娘進鳳陽。(2)說鳳陽,道鳳陽,改革鼓點先敲響,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飛出金鳳凰。(3)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三.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1.政策依據和率先突破
(1)實行對外開放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基本國策。
(2)對外開放首先從設立經濟特區開始。
2.開放的步驟
注:1979年在廣東、福建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這只是醞釀或試水。
(1)開幾個點:1980年,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2)由點到線:1984年,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共14個沿海港口城市。(14個沿海城市的開放,有力地增強了中國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活力)
(3)由線到面:1985年起,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設立海南省,劃定海南島為經濟特區。
(4)新的戰略: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地區。(浦東的開發開放,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
3.格局特點
到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初步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
——歌曲《春天的故事》
“畫了一個圈”指什么?這個圈后來又是怎樣擴大的?
在廣東、福建兩省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后來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一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學案部分
第9課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基礎導學
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1.召開: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
2.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