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來源:ks5u]
(2)提出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
(3)肯定了在經濟體制中權力下放的原則,提出精簡各級經濟行政機構,堅決按經濟規律辦事,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等長期存在的問題。
3.歷史意義
(1)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2)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決策,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標志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到來。
二、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背景:中國農業集體化后,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壓抑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發展緩慢;一些地方的農民為解決溫飽問題自發開始了改革農村原有經濟體制的嘗試。
(2)進程
①出現: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秘密實行包產到戶;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農民自發實行聯產到組、包產到組的責任制;四川省廣漢縣的一個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掛出鄉人民政府的牌子。
②推廣:在中共中央和鄧小平的支持下,1980年,中共中央發出加強和完善農業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文件,肯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包產到戶”的責任制迅速推廣。
(3)意義
①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②農村改革的突破性進展推動了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方針:1984年10月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①內容:把增強企業活力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
②歷史意義: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由此全面展開,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
(2)內容:按照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改變國營企業統收統支的經營方式,擴大生產經營自主權;在企業內部實行廠長 (經理)負責制。
(3)歷史意義:國有企業的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中不斷增強,效益顯著提高;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三、實行對外開放
1.重大舉措
(1)創辦經濟特區
①設立:1979年,我國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予更多自主權。1980年,決定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個經濟特區。1988年,劃定海南島為經濟特區。[來源:高考資源網]
②意義:經濟特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2)開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概況:198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在這些城市擴大開展對外經濟活動的自主權,逐步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放寬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的步伐。
②意義:沿海城市的開放,有力地增強了中國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活力。
(3)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從1985年起,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相繼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