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 二戰后的社會主義國家 ,示例
第十二課 二戰后的社會主義國家 教學設計示例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蘇聯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背景、措施、成就;歐亞人民民主國家誕生的具體條件、人民民主國家的概念以及這些國家是怎樣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新中國成立的世界歷史意義。
通過對本課有關內容的講解,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概括能力,分析比較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通過對蘇聯反法西斯的勝利和戰后經濟的恢復發展,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吸引力;新中國的成立是十月革命后的重大事件,加強了世界社會主義的力量。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戰后初期的蘇聯。
難點:人民民主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戰后初期的蘇聯
蘇聯在二戰中經受了血與火的嚴峻考驗,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然而,蘇聯人民在歡慶勝利的同時,卻不能不面對滿目瘡痍的國士,蘇聯在戰爭中遭受了極大的損失。
1.蘇聯在二戰中的巨大損失
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圖表和柱狀圖等形式展示二戰期間蘇聯各方面的損失。
由此可見,戰后初期蘇聯人民的重要任務就是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夏和發展國民經濟。
2.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二戰結束后,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及時地把工作重心從戰爭轉向和平的經濟建設。蘇聯政府一面大規模地復員軍隊,一面對國家機關進行職能和結構上的調整,如撤銷戰時最高權力機構國防委員會,把許多軍工部門改組成民用工業部門,以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
為了切實完成恢復和發展經濟的工作,蘇聯制定和實施了第四個五年計劃,其基本任務是:重建家園,使工農業生產達到并超過戰前水平。為此,蘇聯人民以飽滿的熱情和忘我的工作,積極投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下面分幾個方面看看蘇聯人民取得的振興經濟的巨大成績。
在工業戰線上,工人們熱火朝天地開展了社會主義勞動競賽。例如:頓巴斯煤礦的工人排除了6.5億立方米的礦井積水,等于排干了一個面積70平方公里,水深10米的湖,礦工們還修復了2500多公里倒塌的坑道,這幾乎相當于在莫斯科和巴黎之間修筑了一條離地面200—700米的隧道。經過艱苦奮斗,工業戰線提前9個月完成了“四五”計劃。修復、新建投產的大型工礦企業6200多個,相當于第一、二個五年計劃新建企業的總和。1950年工業產值比戰前的1940年增加了73%。接下來再看看農業戰線的情況。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為了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蘇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政府堅決制止非法侵占集體農莊公有土地的現象,精簡集體農莊的行政管理人員,加快恢復農業機械的生產等等。到1946年底,共歸還了470萬公頃集體農莊的土地;有45萬多行政管理人員轉入了生產部門;5年中,拖拉機總數增加了30%、聯合收割機增加了40%。經過辛勤努力,1950年播種面積已經達到戰前1940年的97%,農業總產量達到1940年的99%。
在經濟建設中,蘇聯的知識分子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發展科學技術和加強國防力量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核物理、半導體、計算機和航天技術等方面有許多建樹。例如,1946年建成了原子反應堆。1949年掌握了原子彈制造技術,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1950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研制成功投入運轉。這些,無不凝聚著蘇聯知識分子的心血。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蘇聯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