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
(2)原因:①客觀原因:人們對錯綜復雜事務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中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及中國革命、建設的認識也需要一個過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也需要一個過程。②主觀原因:違背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形勢的認識和分析發生了偏差,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得不到認真執行,黨內民主得不到充分發揚,黨的領導干部缺乏嚴格監督;毛澤東晚年,個人崇拜現象嚴重,黨內民主生活不正常;沒有正確處理左、右傾錯誤的關系,缺乏對左傾錯誤的認識和警惕,從而造成了左傾錯誤的惡性發展,多數人的失誤都是在左傾思想指導下出現的。
(3)教訓:①不能照搬外國經驗,要制定出符合本國國情的經濟建設方針;②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地進行,不能急于求成。③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④國民經濟必須按比例發展,搞好綜合平衡。⑤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實際水平。⑥一定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中蘇在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經濟政策、措施有何不同?與蘇聯相比,中國政治制度有何特色?
(1)政策、措施:①蘇:十月革命后把大工業收歸國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把大中小企業都收歸國有;新經濟政策部分恢復資本主義,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促進經濟發展,但其基本做法是沒收私人資本。②中:合理調整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進行三大改造;對民族資本主義實行贖買,實現和平過渡。
(2)政治特色: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走進高考】
例1.(08寧夏,33)1960年,中共中央開始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一些錯誤。這主要是因為
a.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弊病充分暴露
b.國民經濟出現了嚴重困難
c.確定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d.反“右傾”斗爭深入開展
解析:b 可以用排除法。在1960年,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弊病還不能說已經充分暴露,排除a項;c項是內容不是原因;d項不符合糾“左”的史實;由于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中央開始了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的錯誤,因此選b。
例2. (xx年廣東理基,65)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即希望以較快的速度、較高的質量、較少的成本來取得較多的成果。但實際執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 ②“快” ③“好” 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解析:a.由于“左”傾錯誤,當時中共急于改變落后面貌,在實際工作中盲目求快,只注重速度和數量,而忽視質量和效益,即只注意了“多”和“快”。例3.(08江蘇,9)右圖是一本連環畫的封面,
該書講述了孫家莊農民孫志剛的故事,圖中的
“社”指的是
a.農業生產的合作組織 b.公私合營的生產組織
c.人民公社的生產組織 d.包產到組的生產組織